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墨经》的《小取》篇中,辟、侔、援、推等通常被研究者看作不同的推论形式,并称之为辟式推论、侔式推论、援式推论、推式推论,等等。其中,对侔式的讨论较多。 在各家的研究中,对于“侔”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将它当作类比推理;而多数研究者将它看作附性法推理;近年又有人提出“侔”是一种关系推论,这种观点逐渐受到重视。总之,无一例外地都把“侔”当作推论,只是在它属于何种推论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2.
质的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的界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需要围绕着一个研究问题进行,质的教育研究也不例外,本文就如何提出合适的研究问题进行探讨。一、确定研究现象所谓“研究现象”,指的是研究者希望集中了解的人、事件、行为、过程、意义的总和,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将要涉及的领域范围。研究的现象就象...  相似文献   

3.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陈向明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对研究有自己的目的和动机,对研究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假设,而且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通常也可以找到从事该研究的理由。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研究各个方面的实施,如对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者态度...  相似文献   

4.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陈向明在“质的研究”①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与其说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再现,不如说是双方的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这是因为研究者认为,任何“理解”都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质性研究者因研究身份公开差异而在田野研究中呈现不同的研究角色,由此也制约着质性研究者更有深度地探寻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意义。为提升教育质性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教育田野研究有必要立足方法论层面,探讨“完全参与观察者”的角色。运用“观察”“参与”“完全”三种质性研究方式,研究者可有效融入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而深度诠释其意义。通过实践操作层面的分析发现,教育质性研究者在田野研究中可充分运用田野学校情境的独特性,设身处地实施“完全观察”与“感同身受”的参与策略,竭力成为教育田野研究期许的“完全参与观察者”。教育田野研究者不仅要具备“局内人”的“完全参与观察者”角色,也要重视强化教育田野研究者个体身份的自觉反思与重构,进而深入而系统地感知、洞察、理解学校日常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美、日、中三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比较 ,向读者提示 :一个国家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畴受研究者共同体理念和目标的制约 ,同时又受到具有不同研究专业背景研究者实践的影响。本文还从后现代主义观点的视角分析了实证研究、质的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在此基础上 ,主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采用“质”、“量”结合的方式 ,并探讨了今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质的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者在质的研究中占据着更特殊的角色和地位。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是社会现象的忠实“再现者”。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者角色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研究者学习和运用质的研究的体验与经历可以概括为“喜悦”、“执着”与“明了”等三种意境,研究者的研究素养在质的研究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为提高研究者的研究素养,研究者要注重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锤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8.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李栋  叶婷 《教书育人》2011,(27):38-39
一质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国内以前是译为定性研究。但在我国历来的研究方法论中,定性研究有其特殊的含义,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多从思辨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对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先生采用"文化主位"的方式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教育研究有很多路子,可以用量的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研究方法、哲学思考的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等。这里特别推介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根据有关文献以及我个人的理解,我对“质的研究方法”得出如下一个初步的定义: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  相似文献   

11.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一、“质的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可能。在“质的行动研究”中,教师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 ,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 ,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 ,都应当是“真”问题。任何真正“好的”教育研究 ,都必须既是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之过程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也是研究者自身生命运动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经常交织在一起,研究者如何从宽泛的研究现象入手最终发展出理论来,这是很多研究者感到困惑的过程.本文以一个真实的项目研究为例,分述如何运用修正的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展开整个质性研究过程,并从抽样策略、理论修正、反例使用、理论建构、整体思路等方面比较两种路径的异同、适用性以及研究者可以采用的选择性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远程教育研究中质的和量的研究设计之探讨(连载之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设计主要分为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设计。本以现有的远程教育研究的实例阐述了如何进行量的和质的研究设计。在量的研究设计部分,作介绍和分析了样本设计的一般步骤、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具体方法、研究工具的信度以及研究工具的效度。在质的研究设计部分,则描述和探讨了质的研究特征、样本设计的具体方法、资料收集的步骤以及质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作最后指出,在远程教育研究中,可以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整合,不同抽样方法的结合,发扬每一类研究的长处,避免每一种研究的不足,使得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进行质的研究时,推广度成为研究者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但质的研究的推广度不同于量的研究中对于推广度的理解,也不能用衡量量的研究推广度的标准来衡量质的研究的推广度。质的研究推广度因其本身的具体内部概括性和相似性移情的特性,它更倾向于一种认同和共鸣。  相似文献   

17.
由于教育行动研究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而学术界对量的研究方法的介绍相对比较多,下面对在教育行动研究的求“真”阶段如何使用质的方法作一简要介绍。由于篇幅有限,下面只讨论质的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传统研究范式中(包括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研究者和实践者往往是分离的,势必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实践中,广大教师感到缺乏理论的支持,因为许多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能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强烈呼唤能够“直面实践”的理论。行动研究为这种“直面实践”的理论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9.
博览     
素质教育现在“步履维艰”,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均衡。“不均衡”有一个量的问题,也有一个质的问题。中国现在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资源不足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既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表现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经过三年发展到了11%。国外有个专家叫罗尔斯,他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三是结果公平,结果公平不是说人人都上大学,而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别,使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首先要解决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20.
一、预测与预警:源于高等教育研究者在“研究” 美国学者约翰·贝斯特等曾经给“研究”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研究是一个更为系统的活动,它旨在发现和发展一种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对加以控制的观测的客观系统的分析和记录,它可以有助于进行推广,发现原理或理论,开展预测,并对事件形成尽可能大的控制。”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