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教育》2013,(6):1-1
中华民族有过灿烂的辉煌历史,也有过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更有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迈进的奋斗历程,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明确的三个历史坐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的三个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诸多阶段。百年奋斗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思想武器,艰苦奋斗、持续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夯实执政基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谋福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旗帜,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课题,堪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其核心要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界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二是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是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四是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大历史观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并从战略上全面部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目标。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意识,从魏源、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再到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最终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有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指导与先进阶级领导的中华民族从而踏上了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以瑾  张东 《云南教育》2013,(20):14-16
崛起的中国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昂首迈进。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来自教育。教育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而实现教育梦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崛起的中国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昂首迈进。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来自教育。教育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而实现教育梦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也是贯穿十六大的一条主线.十六大用空前的篇幅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我们党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层面上重新审视教育.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位学生的发展,它关注的焦点是人。而传统课程极力打造升学率,苦求的是分数。可以说是分数机械了学校的管理,冷漠了老师的心灵,扭曲了学生的人格。那教育工作者该怎样真正迈进新课程标准呢?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是提出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新发展阶段并未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定位,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关键阶段;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阶段为基础,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新发展阶段目标的核心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人民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新发展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战决胜阶段。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但"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的形成则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19世纪末,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口号,这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的最初表达;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这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四前后,李大钊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思想,这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最终形成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当时的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中华民族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神州学人》2010,(8):3-4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14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达成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与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之间的价值统一,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与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之间价值同一性的人本维度。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中。中华民族文明水平提高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提高的历史影响过程和中华民族复兴主体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新征程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与中华民族复兴实现是同步的,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个梦想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拼搏努力和积极探索,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照亮神舟大地。刘大响:为祖国的蓝天铸“心”杨舒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我国航空动力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已辛勤耕耘了60多年。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复兴实践和理念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生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复兴在认知、价值和战略三个层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在认知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总结和基本内核;在价值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和价值导向,确保民族复兴的信仰方向;在战略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价值理念。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复兴问的关系,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核心意识形态在中华民族复兴中起到的话语主导、精神引领和信念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构想:"既反帝又反军阀",扫除"这二重障碍",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民众势力是现代社会上一切构造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须假手于其社会内的多数人";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之实行"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成立一个强固的精密的组织",即建立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这些构想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方向,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篇章。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民族复兴思想,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振兴中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宪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日趋丰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逐渐清晰,实现路径和方式日益明确,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从概念史视角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对于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脉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藏教育》2010,(7):4-6
胡锦涛强调,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