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捷克斯洛伐克运动员埃米尔·查托皮克,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径赛男子五千米和一万米长跑冠军。一万米长跑是他继上一届奥运会夺魁后再次独占鳌头的。当他夺魁后提出要参加三天后举行的马拉松比赛时,周围的人都大吃一惊。因为他毕竟从未参加过马拉松赛,而马拉松赛中经验是很关键的。更何况谁都知道赫尔辛基马拉松赛所要经过的路线上有十  相似文献   

2.
吴正格 《寻根》2004,(6):45-47
满汉全席产生的历史背景“满汉全席”起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关于满、汉两族和睦相处的进步政策。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公开反明。由于在萨尔浒一战大获全胜,逐步据有辽沈。据《满洲秘档》,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满洲人与关内北迁于此的汉民时有摩擦,以至出现过“今闻满洲以汉人之牛车,执汉人令运粮草,并索取诸物”的事件。对此,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年)下了一道旨谕,说这事件“岂令汉人给满洲为仆乎”?汉人“因其远处迁来,无住舍食粮耕田”,故令“满汉等合居一处,同住同食同耕……计口合粮而食。所有田地,满、汉人等务宜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小说的演进(续一)陈平原博物与琐言提及汉人的小说观,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桓谭、班因“丛残小语”、“道听途说”之类令人沮丧的评价。可实际上,透过“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以及“间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级而不忘”等含糊的表态,隐约可见“小说”仍是汉人不敢...  相似文献   

4.
古人折柳赠别礼俗的象征意义王子今折柳相赠,从很早以前开始,就已经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行旅送别形式。相传为六朝人撰写,记述秦汉时期关中历史地理的《三辅黄图》一书中,卷六"桥"条下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王...  相似文献   

5.
元末明初戏曲家贾仲明追挽元剧作家王实甫的《凌波仙》词中,有“西厢记天下夺魁”语。的确,“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思想性、艺术性独领风骚,堪称传颂千古的绝世之作!  相似文献   

6.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台湾家族的形成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汉人移居台湾虽历史已久,但大量移入则是四百年以来的事。汉人人台或为经商,或为垦殖,或为随军。其中最多的是垦殖。自明代开始,入台从事开垦、或被招募开垦的汉人,多是成年男子独身或少数结伴而往,鲜有携带妇女与小孩者。因为漂洋过海须冒风险,到一个陌生环境又担心水土不服,无亲无友可以互相照顾,而开垦荒地又是十分艰难的事,能否生存或成功,没有十分的把握,但为了生活不得不渡台寻找生路,因此不敢携家带眷。清朝初年,海禁严厉,偷渡风险更大,带着伴侣自然更为不便。但为了有人能够互  相似文献   

7.
忆苏 《大理文化》2014,(3):88-89
正琢木郎,听起来极像一个靠琢木为生,有一手纯熟雕花琢木技艺的汉子的代称。这名字,带来一股原始的,远古的,苍茫的气象,让人想到遮天蔽日的林木,彪悍强壮的汉子此起彼伏的歌谣,热火朝天的劳作,伐木,制作,雕刻……由名字而来的想象,总是如此旷远而神秘。其实,琢木郎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人的代称,她是巍山一个彝族小山村的名字。名字的由来如今已无从考证,也许是一个偶然的时间,由一个偶尔走进小村的汉人音译而来,也许就是一个本村彝人外出与汉人交流时用自己本民族语言特有的音调说出的一个美丽的音节而已。  相似文献   

8.
任崇岳 《寻根》2008,(1):136-141
河南省南召县、郏县居住着1.2万高姓居民,他们原是一支女真遗民,始祖叫完颜简。据统计,南召县有6240人,分布在该县皇后乡、云阳镇、小店乡、石门乡、太山庙乡、城郊乡、留山镇.南河店镇、白土岗镇、皇路店镇、四棵树乡等地。郏县的女真遗民据1993年修家谱时统计,共5900余人,分布在该县安良镇、城关镇、白庙乡、冢头镇、长桥镇、王集乡、薛店镇、广阔天地乡等地。如今,他们的衣着、语言、信仰、风俗习惯都与汉人基本相同,但是从碑碣、谱牒、史乘中我们仍可断定,这是一支地道的女真遗民。  相似文献   

9.
任崇岳 《寻根》2007,(3):4-9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中原的汉人迥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李竞恒 《中华文化论坛》2023,(3):106-121+190-191
朝鲜士人对“汉衣冠”与剃发有强烈的关注,他们看到清朝戏台上还穿着“汉官威仪”,并多次预言“后世王者起必取法于此”。辛亥革命后,朝鲜人的预言成真,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革命者以穿戏服表达恢复“汉衣冠”的行动。“汉衣冠”与头发,既承载了朝鲜人对明清交替的悲情投射,同时又成为朝鲜人自夸的一种想象符号。在朝鲜人笔下,汉人会为衣冠头发而哭泣,有人因见衣冠而提出想逃往朝鲜,还有人通过偷穿戏服、家藏旧衣或朝鲜冠服来体验“汉衣冠”。甚至满洲人也对“汉衣冠”表达出欣赏与向往,其中或有夸张与想象。到晚清,朝鲜人则配合清朝防范太平天国可能利用“朝鲜服色”,衣冠头发之悲,又指向了明治维新后改穿西装的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