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老实的妇女,可却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祥林嫂的名字已成为中国女性苦难命运的象征.关于祥林嫂的姓名问题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姓卫了."除此之外,祥林嫂究竟姓啥名啥无从考据.可是综观全文,祥林嫂这个名字是她嫁给第一任丈夫后随从丈夫的名字而得来.无独有偶,课文中的那位"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的名字,不也是随夫而得来的吗?还有大户人家的鲁四婶,也是由丈夫的姓氏和排行附加具有年龄倾向的称呼而构成的.相反,文中的男性人物却都是有姓有名的,如祥林和贺老六,有权有势的往往就带上对尊贵者的称呼"爷",如鲁四老爷.鲁迅是最了解封建制度对中国国民的毒害的思想家,是女性解放的倡导者,鲁迅在作品中如此布局营造男女人物的姓名,绝非信手拈来,随意安排,显然是经过精心提炼,刻意经营,周密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寻找上海     
一生中,一个人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刚出生时叫"毛毛",稍后叫小名,上学起叫学名,中年称呼是当官的带"长",有钱的称"董",老了,德高望重,就敬称某老了.称呼变了,人还是这么一个人.比如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开始叫"沱沱河",一路叫"通天河"、"金沙江"、"长江"什么的,最后从上海穿城而过入海时,就叫"黄浦江"了.  相似文献   

3.
王志国 《中国德育》2007,(12):46-46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把对学生的爱蕴于心、溢于表,更要把爱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1.在亲昵的称呼中感受爱。教师对学生的称呼不但反映着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且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礼貌得体的称呼,可以有效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如:对闫梦婷同学,我叫她"婷婷";对闫梦晓同学,我叫她"小晓"。她们说:"我妈妈就这样叫我,我喜欢老师这样称呼我。"恰当的称呼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  相似文献   

4.
娘亲     
刘策 《下一代》2012,(10):18-20
我们称呼母亲不喊妈妈,也不叫母亲,我们管我们的妈妈叫"娘亲"。这个建议是三妹提出来的。我们几个孩子一合计,都认为三妹的提议实在是太贴切了——"娘亲",比我们的亲娘还要亲哩!这个称呼一下子就把我们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祝福》的过程中,当论及小说的悲剧主人公祥林嫂的姓氏时,有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姓“卫”,理由是小说里曾写道:“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因此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该姓“卫”。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管我叫"千里眼老师"。因为他们在家的表现,都会被我看得清清楚楚。其实这个称呼是一个叫昊昊的小朋友第一个叫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8.
孺子可教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这么捣蛋?"学生:"我叫王小呆。"老师:"对老师说话要有礼貌,必须加上‘先生’这称呼,知道吗?"学生:"是,我叫王小呆先生。"  相似文献   

9.
邹莲 《现代语文》2007,(9):61-61
一、称呼语的定义 <汉语大词典>对"称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①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②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尤其要注意是"当面"使用.这个当面不是说一定是被招呼的对象确实在场,而是在于言语的使用,用语言形式表示对被称呼对象的称呼.许多学者对称呼语的定义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彼此问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彭英 《教学随笔》2013,(20):121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把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重点,通过对祥林嫂悲剧人生中几个重要转折时期眼神变化的描写,用了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了祥林嫂温顺的性格特征和善良的本性,生活的不幸对祥林嫂精神的打击,以及祥林嫂对不幸命运的挣扎,形象地揭示了祥林嫂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等传统桎梏的束缚下,逐渐被逼到绝境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人类制作第一件服装用的就是动物的毛皮。在英语中毛皮统称为"fur",而在汉语中称呼就丰富多了,有叫"毛皮"的,有叫"裘皮"的,也有说"皮草"的,这中间还有不少趣闻呢!  相似文献   

12.
开心时刻     
《少年文摘》2012,(4):108-109
称呼不同晚饭后,爸爸说:"儿子,走,跟老爸散步去。"儿子听了毫无反应,倒是家里的一条小狗立即跟着走了。儿子的同学刚进屋,好奇地问:"你爸叫你,怎么不应声?""他不是在叫我,是在叫他的狗儿子呢!""那你爸平时管你叫什么?""兔崽子,要记着写作业!"  相似文献   

13.
正称呼是交流沟通的重要环节,是一门艺术。班主任该怎样称呼学生呢?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学名学校是公共场所,师生有长幼之别,班主任称呼学生最好叫学名,连名带姓一起叫,既严肃又简单,老师习惯,学生也习惯。这种郑重其事的称呼,是对各自身份的最好确认和提醒。张伟强违纪了,叫家长来学校解决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传统包办婚姻的典型受害者。鲁迅先生没有简单的把这个人物作为批判吃人传统礼教的工具让她自生自灭,而是赋予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包括祥林嫂的"逃"与"撞"、祥林嫂的"捐"、祥林嫂的"疑惑",从为生存而反抗,最终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  相似文献   

15.
发现世界的眼睛:探寻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叫她Flon,也可以称呼她"强",因为她的名字叫强雅贞。19岁时,她没想太多,就去东京"流浪",这一去,竟然爱上了那里的精致生活——每天骑  相似文献   

16.
郭祖彬 《班主任》2006,(11):45-45
不知从何时起很少听到有学生喊我"郭老师"了,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上;无论是他班的学生,还是我班的学生,都一律称呼我"老师".起初,我并没有什么别样的感觉,觉得学生不带姓称呼老师,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我们经常叫某某时,往往省去姓而直接称呼其名一样.可是最近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在称呼某某老师时,都省略了姓氏而直呼"老师".我隐约感觉这里面似乎潜藏着一种不和谐的因素.试想,如果所有学生都不带姓氏而直呼"老师",那么"老师"这个饱含神圣感情的词汇岂不变成了一个空洞干瘪的某类人群的简单命名?  相似文献   

17.
两个圆圆     
冯岩 《新作文》2014,(10):30-30
<正>中秋节放假,爸爸妈妈约了朋友们去南部山区游玩。几个小朋友跟着大人一起去玩。说来真有趣,这些小朋友中有两个小朋友的名字竟然相同,都叫圆圆。一个圆圆是男孩,又高又壮但是年龄小;一个圆圆是女孩,又瘦又小但是年龄大。一路上大人们都在讨论一个问题:怎么称呼这两个同名的小朋友。一个叔叔说:"一个叫大圆圆,一个叫小圆圆。"一个阿姨当即反驳(bó):"不行。称呼人的大小一般是看身高。这两个孩子看身高论大小,就错了。"另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鲁迅的著名小说之一,对于该小说的传统解读主要集中在祥林嫂的人物分析上,此处转换解读角度细读文本,分析小说中的"我",探讨祥林嫂对"我"的反作用力,试图透过祥林嫂反观"我"。  相似文献   

19.
我觉得我很傻,真的。 哦,可千万别当我是祥林嫂。我是男性,叫关寒。  相似文献   

20.
“鲜奶”     
童童:"什么叫‘先人’?"妈妈:"‘先人’是对去世的人的称呼。"童童:"那去世的奶奶是不是要叫做‘鲜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