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政治建设的终极取向,而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两者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彼此包含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人的政治生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施米特是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颇丰,涉及诸多领域。本文试图解读施米特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政治的概念》。他在该书中提出他的国家与政治观: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而政治就是划分敌友,其目的就是要从理论上解决民主国家的正当性危机。理清施米特的政治和国家观念,对寻求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国家之挑战的政治资源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The matter of crossing borders in the creation of democratic communities arises in ways that are pressing, both within the nation‐state and on a global scale. Tensions between tendencies toward nationalism and the cosmopolitan call for global understanding touch the heart of ideas of democracy as beginning at home—at political, psychological, and existential levels. Yet in both orientations there is a certain consolidation of what John Dewey called the “we.” In this essay Naoko Saito and Paul Standish address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I's” relation to the “we.” It is through an exploration of the apparently apolitical approach of Stanley Cavell, through what he calls 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that Saito and Standish try to give substance to the critical destabilization of these terms and tensions that they believe to be necessary. Cavell's Wittgensteinian approach to skepticism and his account of the Emersonian sense of the tragic help to demonstrate the need to meet the political crisis of democracy with language of a more subtly critical kind. The antifoundationalism Cavell derives from these sources, with its concomitant notion of philosophy as translation, provides us with a language that answers to the problems of the “we.” This is, the authors conclude, a better formulation of, and a more hopeful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of crossing borders within. It touches despair but realizes within it the prophetic power of language. And it shows the political crisis in which democracy finds itself to be something that is not peculiar to our times but internal to the very nature of our (political) lives.  相似文献   

4.
治乱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在其著作《政治学》中,通过阐述法治、公平、爱国、民主、德治的精神,对和谐而稳定的理想社会做了全面的设计。治乱理论不仅对政治学研究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更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Politics are a daily reality in the ministry. In order to identify how pastors develop their political knowledge, eleven pastors were interviewed using a qualitative form of the critical incidents technique.  相似文献   

6.
作为刘劭的后期著述,《人物志》标志着魏初政治理论开始发生转变。虽然《人物志》的政治理论是由才性论思想家的质疑所促成,但刘劭在回应后者的过程中开启了新的理论视阈。在探讨圣人的德性与选官标准的过程中,《人物志》一方面揭示了德性的实质与类型,另一方面也从功能、所产生的效果以及天性等多重向度上为德性原则提供有效性论证。尽管《人物志》的德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在政治领域,然而,它关注圣人、综合儒道的主张却成为随后玄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政治学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系社会意识形态背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概念、分期方法加以仔细的资料梳理和辨析,会发现新文学史研究的大突破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在其研究兴起的30年代,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被视为文学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使文学史分期与政治史分期重叠和接近成为必然。新时期文学史分期的不同构想受制于新的意识形态实践并成为其表述。现实政治框架的转换引起文学史评价标准的变化,使文学史不断重新整合。建立纯粹独立的文学史秩序的企图,要通过政治转换实现,政治成为制约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力量,知识话语和政治权力构成 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时代是格拉斯顿思想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格拉斯顿从政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其间,围绕未来人生道路的方向选择——"职业选择问题",格拉斯顿经历了从执意充任圣职,到最终转变观念打定主意从政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深刻反映出当时的格拉斯顿对于宗教和政治的基本态度及其对宗教-政治之间关系的认识变化。格拉斯顿的"弃"教从政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宗教理想,相反,出于对政治与宗教之间工具-目的关系的内在考虑,格拉斯顿把从政视为服务于宗教的有效途径。他深沉的宗教气质预示着政治生涯早期宗教将对他的政治观及政治立场起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A bstract .  In this essay, Michalinos Zembylas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affect and its importance to educational efforts to create the classroom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become critical witnesses to trauma and oppression. Zembylas draws out some of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that emerge through such efforts, and extends our thinking about the affective possibilities of witnessing . His aims are threefold: (1) to discuss the nature of affect and the affective economies of witnessing; (2) to show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classrooms and affect interact to produce a particular politics and ethics, especially in contexts of historical trauma; and (3) to provide a sketch of how progressive pedagogies based on witnessing can educate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ffect that may encourage a transformative political response.  相似文献   

10.
政治本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由于理解的偏差,使我们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误读.文学不是作为政治的从属、工具,就是对政治的疏远、间离,甚至恐惧.这些都是与真正的科学精神相悖的.我们只有深入理解了政治活动在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人性内涵和它对于人性生成的意义,才可能真正把握它的审美本质.文学和政治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以政治文化为根本中介,在一种特定历史语境中双向互渗互动的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1.
魏徵是唐太宗统治集团中的主要决策人物之一,其政治活动表明,他既是一个谙于当代政事的史论家,又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政论家。魏徵之所以被史家誉为"雅有经国之才",同他在这两个方面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是他的政治敏感和历史智慧相结合的表现,也是他的诤谏风格的突出特点。史学和政治的关系,在魏徵那里,实际上也就是古今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人是政治的动物,意味着个体置身于政治生活的必然性以及个体的政治人属性,这是公民个体与政治共同体密切交互关系的基本表征.政治具有解决社会公共价值与社会资源彼此分享与矛盾的属性,因而公民作为政治主体参与政治生活就具有了普遍性、公共性的特征;同时,政治人属性又必然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以构建和谐的政治关系为基本目标,才能维持公民个体与政治共同体的互动,构建良性的公共秩序.因而.在分析公民作为政治主体在与政治共同体互动的过程中,就具备了公共性、实践性与(公共)秩序性三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3.
灾害政治学是灾害学与政治学互相交融产生的新兴学科,尽管其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且仍在为学科范畴的划定和研究框架的定型而努力,但其研究意义和重要性随着世界范围内灾害事件的增加和加剧而日益凸显。本文在探寻政治与灾害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现有灾害政治学研究的视角作出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划分,并且对其研究范式的演进进行了历史梳理,以期对灾害政治学能够获得广泛认可、具有独立性的学科身份做出一定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人类已经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之"为伦理思考所支配"生态文明时代。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理当回应时代文明发展趋势把生态文明纳入价值视野,以谋求一种与传统政治要素结构相容的新的政治观,即生态政治。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与政治关系的论述揭示出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解决有赖于社会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在当今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政治过程的生态化,包括以各国政府决策的生态化和国际环境正义新秩序的确立为内容的双重构建,以实现遵循"环境正义"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陶韬 《巢湖学院学报》2007,9(5):162-164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政治辅导员,首先要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内涵:其次在实际工作中牢记工作使命,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还要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导致了贾谊的被疏斥,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和时代思想风貌,对贾谊的政治学说和治国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贾谊被疏斥的根本原因是他政治主张中的原始儒家精神与封建专制政治难以相容,儒家公天下的贤人政治理念不能为以天下为一家私有的封建专制君主所接受,汉文帝拒斥了他的政治学说,自然也就疏远了他本人。  相似文献   

17.
刘学坤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5):103-110,124
西方政治与伦理经历了由合到分的过程,二者的分离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和教育后果,政治不断暴露出伦理缺陷,公民走向政治冷漠.以课程和非课程形式存在的专门的政治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出现,并成为政治的重要设置,保持适度政治热情成为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政治教育无法挽救西方的政治困境和社会的现代性道德危机,西方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转向在根本上是其教育救国论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论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我国从一开始就是重视民主政治建设的国家 ,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民主政治尚不完善 ,须进一步加强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在生产力之外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生产方式,二者相互影响。马克思对资本生产方式的批判蕴含着民主政治思想的建构。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民主政治思想,可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对我国民主政治的现实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政治社会化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过程,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和特点,采取有效的途径,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