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新经济几乎成了国内风靡的话题,所以笔者也附庸风雅;它真的很象一瓶质量上乘的啤酒,当新经济是全球的宠儿时,所有的人都不断地摇晃它,期望一夜间从中摇出满地的黄金,结果摇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泡沫……而当发现新经济有这样多的泡沫时,它一夜之间又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魔瓶。以至于恨不得将泡沫连同啤酒一同倒掉……于是有了纳斯达克上中国概念股的尴尬,有了“新经济泡沫的破裂”。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纳斯达克出现巨大波动,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新经济是不是泡沫经济?以 WAP为先导的移动互联会不会成为新的泡沫?这些问题绝非简单地可以用是与非来回答。 泡沫的价值 当某种商品或某个公司由于某种原因,其价格(包括在流通市场的价格和在资本市场的价格)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时,人们便形象地将其称为“泡沫”。大量不盈利、甚至严重亏损的网络公司的股票不断飙升,是人们认为互联网存在泡沫的依据。既然是泡沫,而泡沫是迟早要破的,那么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在很多人眼里也就成了泡沫经济。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 …  相似文献   

3.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4.
提高媒体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要提高公信力,必须要与党中央的决策步调一致.切实担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重任。近年来.我国有的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影响了主流媒体的权威力.这个问题不能忽视。一从理论上讲,“权威力”和“公信力”同属政治伦理范畴。试想.当一次次虚假的报道见诸媒体.媒体岂不成了一次次叫喊着“狼来了”的说谎的牧羊人.失去了诚信;当真实的新闻报道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拜金主义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媒体岂能赢得受众的忠诚度;当与构建文明社会相违背的低俗之风一旦充斥媒体.媒体的道德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当不良广告的一笔笔收入成了媒体工作者的奖金.媒体工作者在获奖之后不也一步步蜕变为欺骗者的同谋?  相似文献   

5.
陈伟  罗慧 《新闻前哨》2008,(3):54-5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越办越多,报纸越来越厚。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媒体的“含金量”并没有增加,“泡沫”反而多起来了。什么是“新闻泡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些问题有利于新闻界找到消解泡沫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传播视角浅析手机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林娟 《新闻窗》2008,(4):106-107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各种信息可以迅速海量地游弋于小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网络时,手机早已突破其技术层面的意义而渗透到人类的文化和生活中。手机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也是一种媒体”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本文以手机作为一个文本,用传播理论、社会消费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从文化传播视角来分析手机文本体现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文明最杰出的产物。它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步入人类文明生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虽然它也不乏盲动和浮躁,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一个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传媒产业似乎也走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新的传播手段、新的传播平台、新的受众和客户需求,都在传媒产业的底层影响并改造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和  相似文献   

8.
“业内人士称,……”“XX部门某相关人士介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近几年,这种对消息来源有意或无意地隐匿成为不少媒体的时尚,而更突出的表现是,不少新闻作品连来源也是“匿名”,甚至通篇找不到一个确切的来源。“匿名信源”盛行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它对媒体的传播效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区别就是变点对面的传播为点对点的传播,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这既形成了它特有的优势,也导致了它特有的问题:一是网路拥塞,二是内容庞杂、信息良莠难控。 拥塞与“宽带”、 “内容推进”和“信息阳光” 1、宽带不是拥塞的对症良药 历次的突发事件,不仅凸显了网络媒体的重要,也凸显了网络拥塞的不可避免。为解决拥塞,开始不约而同地发展宽带网。而就在宽带兴起的同时,人们又发现,其实它不是医治拥塞的良药。先不提成本,一  相似文献   

10.
姜薇 《中国广播》2006,(7):25-27
当人们还在回味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固有模式带来的冲击时,一场由手机带来的媒体变革正在兴起,一项由手机媒体化带来的移动业务模式转型正在悄然到来——用手机可以听广播、看小说、读新闻、看电视……手机的“信息”功能已经超越“通信”功能,开始扮演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当大多数新闻媒体纷纷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以改革和创新求得发展的同时,在新闻宣传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和不和谐的音符,“泡沫新闻”便是其中之一。所谓“泡沫新闻”,是相对于“泡沫经济”、“泡沫文化”而挪用的一个概念。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是把一些缺少新闻价值和新闻时效的“垃圾”新闻,不负责任地反复炒作和重复传播,使之泛滥成灾。也有人称之为“复印式新闻”。“泡沫新闻”是个别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不思进取、缺少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玩弄技巧以达到某些商业目的的产物。它的表现之一便是跟风,社  相似文献   

12.
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在新世纪以来一直在急剧变革,通过融合战略,它们的独立形态、碎片式架构,逐渐被消解、融汇成“媒介多元体”“媒介矩阵”。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广电媒体,均可以集纸质媒体、声音媒体和视觉媒体于一身,可读、可听、可看,媒体融合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形态到机制层面的整合。但是,融合还需要深入。深度融合是一种文化底蕴、内在逻辑的融合,其核心可以从“媒介化”入手。“媒介化”是将媒介信息转化为各种关系的中介化过程。从媒介向媒介化的变革,就意味着媒体不再是即时性消费品,它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体不是静态的存在,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媒体流程不是一个闭环,而是一个开放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3.
信息辩正     
现代社会,都爱用上“信息”这个字眼,什么“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产业”等名词术语突兀而出,许多本来应该用文献或情报的称谓,也被抹掉了,换之以“信息”,似乎应时,光彩。究竟信息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它与知识、文献、情报、资料等概念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就此辩析一番,以正视听。(一)信息的本质特征当前,在信息本质的认识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认识论中的第三者”,意即物质居首,精神次之,信息位三。其论据是:“如果物质和意识是绝对划分为两类的,它们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没有任何中介,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它们之间就决不会有任何相互作用。”认为信息就是联系物质与精神的中介质,故而应该位居老三①。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信息的本质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物质客体所固有的反应特征,它是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其论据是:“信息又必定同物质和能量密切联系而实际存在着,它的储存和传递必须借助于运动着的物质载体”,并且指出“那种认为信息可以脱离物质的运动而独立存在的看法,……显然是违背事实的,是错误的。”②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 ,当有人说网络将成为第四媒体时 ,我们很多人还表示怀疑 ;今天 ,当新闻界纷纷触网时 ,网络成为新经济的象征 ,整个社会都被网络搅得躁动不安 ,网络真的成了第四媒体 ,电视业应毫不例外地接受它的冲击与挑战。一、网络内容的相对无限性对电视内容的丰富性提出挑战据报载 ,互联网到目前已网住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张巨大的网上 ,每一个上网的人理论上讲都可以面对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这是一片壮观的信息汪洋大海 ,它让人想起一名歌星在一首歌中唱的 :“你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电视节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如今人们至少有一百个理由替网络大唱赞歌:美国“新经济”流金淌银,比尔·盖茨财冠全球,杨致远富甲一方,李泽楷“概念股”一路走红……然而,在网络上演出一幕幕“神话”而叫人啧啧称是的同时,也许我们应该听一听另一种声音。 实与虚的辩证:纸上财富 有泡沫 一项对美国 100家网上上市企业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不足四年内,由于雇员纷纷行使优惠价认股权,使该类企业的股数大增,冲淡了现在的股票价值,令股价大幅度下跌。调查显示,在未来四年内,每个网上企业一般雇员通过行使优惠价认股权,平均获利可以高达 240万美元。他们获得…  相似文献   

16.
一、正视电子商务的风险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电子商务的泡沫,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泡沫就是投资的风险。有人说,“经济泡沫如啤酒,泡沫越多越好喝”,然而,在企业投资角度上看,泡沫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果我们赶上了这个泡沫的破裂,则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企业家与投资人必须认真对待的。 互联网的成功明星们 AOL、 Yahoo、 Amazon是如此的灿烂,实在是太迷人了,无数的人为之动心,也都想做同样的梦,这必然会形成巨大的泡沫。因为,尽管互联网会有很大的市场,但终归还是有限的,更何况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是没有地理屏障的,更…  相似文献   

17.
一鸡多吃     
生活中很少有人把同一种原料按照部位的不同加以切割,再经不同的工艺制成不同的风味——即实现所谓的“一鸡多吃”。但是当我们以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一鸡多吃”就应该是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我有这样的读报经验:同一条新闻——放在中央的报纸是它,放在地方报纸还是它;放在综合性报纸是它,放在专业性报纸还是它:放在大报是它,放在小报还是它……仿佛有某一类或某几类新闻,与生俱来的是铁定的写法,“一鸡一吃”似乎是万难更改的了。  相似文献   

18.
有人把当今的中国传媒业形象地比喻成一杯由“暴利”和“泡沫”调和而成的“鸡尾酒”。无论我们是否认同这一“泡沫说”,但都无法否认这一现象的存在。这里我们从大众传播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方面来探讨一下与这一现象相关的理论。 一、媒介产业化理论 首先应该说明,关于“媒介产业化”的理论,目前由于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和提法仍在理论界未达成共识或在政策上未取得“合法地位”,所以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清晰的理论体系。而在实践领域,则对“媒介产业化”这一概念给予了较为统一的肯定认识,媒体进入资本市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媒介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22,(24):4-5
<正>营造真实而健康的信息传播生态格局当今世界,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从技术、平台、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在形成全新的样态、方式与格局,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的价值。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让“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现实,大量的自媒体平台和各种社交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掌控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格局。信息传播呈现出海量、丰富、多样的令人欣喜的景象。我们必须看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科技》2007,(9):12-13
<正>当今的信息社会,有谁还会怀疑互联网的魅力与神奇?在互联网世界里,它曾出现过"网络泡沫",让众多网站在寒风中饱受煎熬,但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乎想象的无限风光。尤其是短信业务的异军突起,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同时也给大量网民带来了创业的机会,许多中小网站在这一波浪潮中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