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文化诗学的精髓是追求一种整体性研究,它是一种立足于文学文本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性研究方法。而双向建构是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其重点有三:一是内外结合的双向建构,二是异质文化的双向建构,三是文本在古今对话中的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2.
邓新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6-8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紧要的问题似乎应该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提炼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探寻多向进路以使中国解释学的创建能够有力展开?为此,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刘继保先生的倡议和邀请之下,我们几位同道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很不成熟,但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进行新的讨论。(周光庆) 相似文献
3.
周乔建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55-59
原创诗学是建立在“基础文类”上的诗学,中国诗学的“基础文类”应用抒情诗,最早从文学角度研究抒情诗的是汉代关于楚辞的评价和《毛诗序》,这是中国古代的原创诗学。原创诗学的主要贡献在三个方面:1、确认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2、关注文学的艺术形式。3、从的角度研究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赵国乾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4(5)
“兴象”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兴象”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在创作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审美上表现出兴象高妙、情景交融、寄托深远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梅向东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34-37
中国古代情论诗学思想历经先秦两汉的"情志"论到魏晋时的"缘情"说到明清时期的"欲情"说的嬗变,其深度意义在于其文化语境和价值维度的嬗变,"情"由先秦两汉时外指向泛生命化的社群人伦感受变而为魏晋时内指向个体生命的审美精神性感受,再变而为明清时的个体生命情欲感官感受.此一脉络昭示了人的文化生命自我解放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诗学作为文化诗学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承万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60-65
中国佛学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是老庄的大路;其终结与原点(本性/自性),是孔孟的原型。中国佛学(禅宗)是中国儒道哲学的新产品。隋唐之后,禅性是中国人思维方式中的一根特有的敏锐“神经”,既充满音响节奏,亦充满诗的色彩和光辉。“参禅”成为贤者圣人萌发智慧的契机。王维以禅入诗,拓开了“禅”与“诗”之间的通途,把禅性智慧与诗性智慧支接地融合起来,成为中国诗学的奇观。 相似文献
7.
刘晟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21(4):29-33
钟嵘《诗品》的“滋味说”是中国诗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成说。近年来,有关其说的存无,争议较大。事实上,存、无两派的争论,言各有当,亦言各有失。两派的争议根基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过对存、无两派争议的梳理,可以管窥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其原因。古今诗学言说路径的差异不可能通过一方否定另一方的办法得到合理的解决,他们只能通过打通差异的办法得到较好的转化,此即古代诗学研究中的求异取通之法。 相似文献
8.
刘耘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3):46-48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所进行的一切古代诗学研究都是一种现代诠释,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个命题。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把这个命题置于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论域之中来审视,以了解它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之关键在于变化了的时代之中涌入了西学的洪流,正是西学的涌入才使得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能够成立。立足于这种现代语境来对古代中国诗学进行诠释,便只能是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这是我们对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之性质、对象与范围的理解和限定。真正的诠释,其实正应该以超越对中“体”或西“体”的偏执为前提,而代之以一种心态更加开放、视野更加远阔、方法更加丰赡、学理更加稳固的对话诗学。这种对话诗学,在现阶段必然是比较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必然要以西方诗学的运用或参照作为前提,这样一来,如何评价西方诗学便成为了如何实现中国古代诗学之现代诠释的内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何世剑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93-97
\"媚\"是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诗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文体规范转变.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诗\"媚\"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孕育和衍化于唐前,\"媚\"由品人论物扩展到谈文论艺,但诗评视野中,\"媚\"审美概念运用却不甚普遍;唐宋时期,\"媚\"开始较为集中地出现在诗歌批评和理论阐说中,\"媚\"的审美内涵和美学特征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论说,被真正确立为诗学审美范畴;金元时期,\"媚\"得到了很好地承传,明代\"媚\"走向兴盛,许多诗家以\"媚\"对抗雅正、清远、韵淡等传统审美趣味,清代朴学大兴,理性的清人能辩证对待\"媚\"诗,肯定了诗史上有不少媚诗甚有美感,同时又批判了媚诗的柔弱,缺乏气骨,格调整体不高. 相似文献
10.
李丕显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1):163-164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以利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化,这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要继承传统文论诗论的丰厚遗产并予以发扬光大,以服务于建构中国化的新型文论、诗学体系,同样必须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碰见两种倾向:一是“以古解古”,二是“以西套中”。前者固然有利于理解古人,忠实于传统,可是也容易流于恪守陈规,跳不出前人窠臼,只落得在古老话语的圈子里讨得一点残羹剩饭,终究难与今人对话、接轨。后者的优长之处在于多了一些现代意识,有利于现代话语的使用,亦便于现代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高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1):22-28
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征,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其术语、概念、范畴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在如何对待中国古代诗学话语和当代先锋诗论话语方面,中国现代诗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现代诗学不应该只是新诗理论,还应该包容古典诗学;不应该只是“现代”诗学,还应该包容“当代”诗学,特别是当代先锋诗歌理论。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应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和当代诗论思想,使它既能够有效地言说古代诗歌现象,又能够有效地言说当代先锋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学现代2刍议--再谈中国现代性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15
中国诗学现代性具有自身的长时段性,现已进入现代2时段。与诗学现代1以脱古入今和援西入中为主要任务不同,诗学现代2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要在过滤旧有的古今中西二元对立模式基础上转而致力于在世兴我,即在当今全球化世界上努力兴立属于中华民族自我的独特诗学个性。 相似文献
13.
中西诗学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但对于文学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却有着不尽一致的看法。中西文论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即文学本体的解释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框架,那就是着意于运用语言,通过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营造一个“创造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张振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3):34-36
比较诗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比较诗学与哲学诠释学乃是基于相同的哲学思潮,它们都是对盛行于19世纪的唯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超越。在中国诠释学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以其作为学术参照,另一方面要从中国诠释传统的实际出发,对于在中国诠释历史中所形成的章句之学、训诂学、考据学、目录学等学科有充分的认识和使用,从而创建出立足于中国诠释传统的诠释学理论。这样一种研究的方式和思路对于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所要求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可能就体现在创建中国诠释学的过程中,创建中国诠释学也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比较诗学发展中可以参照的一个成功范例。从另一方面看,比较诗学也为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提供了比较的视域,而中国诠释学的创建对比较诗学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提供了学科基础和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5.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近30年来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至中国。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与新表述,提出了阐发法、原典实证法、三重证据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影响研究与传播研究剥离,将平行研究优化为平行贯通研究,并在译介学与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学与宏观比较文学、形态学与变异学等若干分支学科中做了新的建构与开拓。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视野,超越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局限,以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视阈与文学研究融合,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融合的方式,形成了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与特色,也使世界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将中西诗学中的想象观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诗学对想象的追求多是着眼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内容,而西方诗学对想象的探讨更多的是专注于对人性的解放这一角度来进行的。中西诗学想象观的差异,也折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诗学在语言构成上与现代汉语的形成是一致的,它主要由古汉语中的经典概念和术语、现代白话和西方诗学话语及其言说方式构成。在性质上既不同于中国古代诗论,也不同于西方诗学。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国现代诗学存在二元对抗思维、诗学概念边界模糊、具有泛意识形态色彩等局限。 相似文献
18.
余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4):55-60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存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 相似文献
19.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5-33
中国现代性诗学是从文化现代性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它以中国现代学为文化理论依托 ,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审美特征、主导文类、大众传播媒介和形象系统等问题 ,由此为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一种新的眼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