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寻面向产业化的电视节目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鑫 《传媒》2007,(1):68-69
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在历史进程中完成从文化产品到文化商品的性质转变.电视节目进入到面向整个商品社会流通的产业化时代已经到来.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相继推出了两个文件,允许外资在中方控股51%的前提下进入中国影视的制作与传播领域.随着制播分离、媒介集团化、中心制到频道制、媒介资本运作以及媒介产业化等媒介改革话题变为现实之际,整个传媒市场结构经历着观念调整与市场转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时约有3500个电视频道,大城市的观众可以收看50个以上的频道。与巨量的频道及收视人群不协调的是,中国各级电视媒体之间竞争日益加剧,电视台普遍出现频道增多而节目资源稀缺的情况,电视节目资源成为中外传媒互动的重要领域。对海外大型媒介集团来说,中国媒介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直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但中国传媒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世贸初期,传媒界对外资传媒进入众说纷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把外资传媒比喻为"狼"、"鳄鱼",以此来形容外资对中国传媒市场的冲击.中国政府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保持国内媒介"生态环境"的稳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制外资的进入.  相似文献   

4.
走向社会: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方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24日,位居全球财富500强的维亚康姆宣布与北京电视台结盟.合作制作中文电视节目。维亚康姆的举动反映了外资传媒机构进军国内广播电视领域的加速趋势和推进特点.这是继去年开创境外媒体落到内地的先例后.其在中国内地的又一轮抢摊行动。除了北京电视台外.维亚康姆还与上海文广集团和中央电视台也建立了深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关系.一时间.中国电视节目市场风起云诵。  相似文献   

5.
基于资本永远无限追求商业利益和中国传媒市场的两大“潜力”——人口众多带给传媒产品的巨大消费潜力和有待开垦的文化资源潜力,外资电视传媒被中国这块巨大的传媒市场深深吸引着。通过中国市场,外资电视传媒有了两种赚钱的方式:将国外传媒产品卖到中国和将中国文化资源卖到国外。这使得外资电视传媒通  相似文献   

6.
2006年11月中国全方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传媒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就目前外资媒介在中国的情况来看,外资在传媒投资政策、产业制度、市场准入和经营规制等方面仍有诸多限制,只能通过迂回渗透的方式进入中国媒介市场,无法起到推动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江 《新闻窗》2009,(3):67-68
频道专业化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体坩“广”播走向“窄”播,从传者中心走向受者中心的必然趋势,是对大量同质化的综合频道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的有力反拨,目的是实现各种传播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取最大的传播效益,进而使媒介自身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电视市场上,由于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法制节目的“四大金刚”效应,再加上电视节目的克隆和仿制速度太快,专业频道的同质化现象仍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8.
徐凌 《新闻前哨》2005,(8):19-20
进入2005年,中国电视传媒市场的格局显得更加风云诡异:央视、省级卫视、地方频道激战尤酣,觊觎中国大陆市场已久的外资传媒大鳄悄悄开始了攻城掠地,民营机构为求生存拼死求变,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生代电视开始登场……越来越多的资本运作参与其中,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穿针引线。在这场扑朔迷离的竞争中,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相似文献   

9.
如今,传媒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媒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各媒介间的竞争正在悄然进行着。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外国传媒机构以各种方式进驻中国内地,中国本土的传媒机构顿时意识到:真正媒体间的“战争”就要打响了。现在,只要打开电视,可供选择的频道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同样,可供我们选择的广播频率也是种类繁多。这一现象,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我们选择的余地更大了,更能满足不同受众的实际需求;但对于同类型的媒介而言,这就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刘行芳 《现代传播》2002,(2):135-136
从媒介宠儿到面临生存危机 ,恐怕是电视人所不曾预料的。当“狼来了”成为一种不容回避的现实时 ,“主动应对 ,积极改革”便成为电视人惟一的选择。一、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把电视推上改革之路电视具有双通道传播和多符号信息的特点 ,不仅能给观众带来直观可信的资讯 ,同时还能使观众获得审美的享受 ,因此很快赢得传媒霸主的地位。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电视这一强势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 电视节目纷纷上星 ,多个频道混合覆盖 ,加强了电视台之间的竞争。 80年代后期 ,为争夺频道资源 ,各台纷纷开播特色频道、对象性频道节目。到 2 0…  相似文献   

11.
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国大陆电视节目形态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大陆电视传媒发展水平的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机制.认为要把电视媒介纳入内容产业的体系之中,完善媒介产业链,打造产学研的平台,坚持方法论的原则,从五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入手,开辟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陈杰 《新闻传播》2012,(5):16-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外资传媒政策的变化,美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经历了缓慢进入、快速进入再到调整进入的变化历程。从美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外资传媒政策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时具有渐进性制度变迁的特征。我国政府决定着外资传媒政策的开放与收缩,因而也决定着美国传媒集团的进入领域、进入速度、进入模式以及进入规模。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外资投资中国电视市场的规模和数量虽然会有陵大增长。但不会出现如某些分析人士预言的外商投资高潮。碌因一是目前对外资开放的只有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且不能涉足时政新闻节目的制作。而数字付费频道的经营目前国内政策仍然不允许外资参与经营:二是很多境外媒体已经在中国开展了很多电视业务,现在他们首先想做的是将以前做的很多事情争法化、公开化.大规模的追加投资倒未必会出现。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而在中国当今这个传媒乱世中,有一位横空出世的传媒巨人,那就是——电信传媒!电信传媒是中国电信综合传媒业务的统称,是依托中国电信现有各种业务和资源,通过整合各类媒介形式,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信息发布业务的总称。电信传媒的出现,符合了传媒领域多媒体、跨媒体传播的集约化发展大方向,契合了广告市场对分众化、精准化传播的实效要求,迎合了广告主对从渠道传播到影响受众,再到市场行销的全方位期许。而在7月的上海《,广告人》杂志有幸采访到了中国电信集团号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电信传媒业务负责人,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该负责人首次向我们谈到了中国电信业这艘传媒巨舰——电信传媒。  相似文献   

15.
跨国传媒集团中国市场营销策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东合 《现代传播》2005,(2):132-134
传媒行业 ,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跨国传媒集团运用了各种经营手段 ,如在中国传媒产业政策许可范围内局部的兼并收购与合资等。在这些经营手段当中 ,最使跨国传媒企业在中国市场赢得市场份额的 ,还是其根据中国市场特点所采取的营销策略。目前 ,维亚康姆集团、时代华纳集团、新闻集团、贝塔斯曼集团、迪斯尼集团和威旺迪集团等六个世界最大的跨国传媒集团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中国市场。到 2 0 0 3年 ,已有 6 0多家外资媒体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办事机构 ,并拟申请投资设立书、报刊分销企业。而经国家广…  相似文献   

16.
杜江  蒲媛 《今传媒》2010,(8):84-86
一、问题提出电视业是外资进入较为广泛的传媒领域,也是目前媒介融合的焦点。本文拟对外资进入中国电视产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外资进入中国电视产业价值链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也对外资进入中国电视产业的影响因素和问题等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生产受市场化冲击所产生的变化,主要在五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当今电视媒介在生产制作节目中所面临的几大趋势: 节目频道的专业化进入开放搞活,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时期,经济领域市场化的多元性、竞争性、开放性的冲击波已深刻地影响了意识形态,尤其是传播领域的变革。就像各种所有制的专卖店、连锁超市等销售模式打破了国营商场的垄断,活跃市场、刺激消费一样,电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并渗透到大众传播媒介,使全球传媒文化正在趋向消费主义化.媒体应如何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应对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成为社会普遍的关注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电视媒介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现实,对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与监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7月,世界四大传媒集团之一的贝塔斯曼终止其在中国地区的图书零售业务.对中国传媒市场政策的不适应、对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缺乏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水土不服",是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传媒集团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贝塔斯曼在中国市场的兴衰为中国媒介集团日后征战海外市场提供了警示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在6月中旬举办的第1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电视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瑞典、英国等国家和香港特区,台湾地区的行业专家就2005—2006全球电视行业的发展远景,电视剧市场,媒介品牌管理以及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整个论坛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球话题.第二部分是行业经验,由三个专场组成:1.电视剧专场《中国电视剧市场2005—2006》;2.传媒人力资源专场《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经验》;3.媒介品牌专场《品牌管理之谜——频道(频率)的品牌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