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赵鑫 《英语辅导》2010,(3):59-61
本文从阐释学的角度说明意义阐释对于英语阅读的影响。强调了作品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学生在阅读中参与多元理解的可能,并根据阐释学与教学关系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赫施的现代形式的传统阐释学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施的阐释学坚持认为,作者的意图就是作品的本义,它对读者来说是客观的.这是传统阐释学观点.但赫施用现代哲学来论证这一观点,并吸收现代阐释学的某些思想,用以解决在阐释作品中意义的不确定问题.所以,赫施的传统阐释学观点又是现代形式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阐释学体现出多元的丰富形态:文学注释学以意义的原义为旨趣,普遍阐释学追求浪漫主义的精神生命与认识论的普遍规则性,现象学阐释学关注本体论与语言本体论,批判阐释学强调解释的伦理政治,后现代主义阐释学则张扬话语的激情式延异游戏。这些阐释形态构成了文学阐释学的“家族相似”话语网络。虽然“阐释学”“理解”“解释”等术语被共同地挪用,但是它们在五种主要的阐释学形态中具有不同的所指意义,形成了不同的话语系统与价值取向,构建了各自的阐释学合法性基础,同时形成了阐释场域中的冲突与张力,彰显了文学阐释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本文试在现代阐释学的框架下,分析朱生豪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通过描述译者自己的阐释环境造成特定的“视域”,反映出这个视域直接影响了他选择莎士比亚戏剧作为翻译对象、以及在文化过滤方面其倾向归化的翻译原则,从而进一步认识朱生豪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阐释学代表人物斯坦纳提出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以斯坦纳的阐释学为基础,分析陕北民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6.
国内翻译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而忽视了其它阐释学流派持论的合理性。很多著者基本未加批判就直接借用阐释学原则来研究翻译现象,导致两种结果:第一,文本阐释的有效性被置换,这对翻译学科的本体研究构成了威胁;第二,将哲学阐释学原则直接应用到翻译实例分析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哲学阐释学的理论品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张应重点从文本意义的有效性与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两个方面去拓展哲学阐释学的应用空间,以适应翻译学科的理论需要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璐 《现代英语》2023,(14):100-103
文章基于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发展脉络,探究异化翻译策略的来源与蜕变,并阐明归化与异化的原始形态,即宽松翻译法与适应翻译法,且归化与异化的概念由韦努蒂命名提出。与此同时,异化翻译策略与现代阐释学相生相成。异化翻译以阐释学为基础。由此,根据施莱尔马赫对阐释的分类,即将阐释分为“语言阐释”和“心理阐释”,探究异化翻译策略与阐释学的关系。进而根据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原始要终,论述异化翻译策略基于阐释学的历时来源与现代阐释学融于翻译的共时发展。  相似文献   

8.
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学说。现代阐释学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海德格尔的"先结构",迦达默尔的"视阈融合"为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有效的视角。本文试从"先结构"这一角度来探讨巴金"一片丹心在俄苏"的翻译选材宗旨,从"视阈融合"这一角度来探讨巴金不同时期翻译对象重点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翻译就是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阐释,再将其以目的语文字形式传介给其他目的语读者的过程。现代阐释学中,“理解”是与原作品对等的、积极发问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因而文本理解,即文本阐释在翻译中就显得尤为关键。现代阐释学没有给“理解”活动作出界定并不意味着文本阐释的空间是无限开放的,它也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尺度,超越了这个界限,翻译就会泛滥甚至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玲 《浙江教育科学》2009,(3):60-61,63
西方的阐释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阐释学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理论到古典阐释学阶段的“一般阐释循环”理论再到现代阐释学时期的“哲学阐释循环”理论,其基本内容也从文本内部的阐释循环发展为理解与生命的阐释循环再发展为存在的阐释循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承继性。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主要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了圣经自解原则,圣经阐释学才出现了初步的阐释循环。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他把消除误解、恢复作者原意,视为解释学存在的依据,还停留在经验主义哲学上。至狄尔泰,  相似文献   

11.
钱锺书"阐释之循环"说修正了中国阐释学(训诂学)"由词以通道"的局限,又融合了西方现代阐释学精义,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与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师生对文本的阐释活动,而"阐释之循环"说对于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和纠正其中存在的偏枯之病,具有重要意义。《五柳先生传》课例即是以"阐释之循环"说解读文本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研究意义理解和阐释的理论,阐释学的历史由来已久。与此同时,阐释学翻译观则致力于从哲学层面解释和理解翻译现象。文章通过对阐释学理论的相关梳理,发掘其对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生婧 《海外英语》2011,(8):230-231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一直被认为是原文作者的仆人,只是复写原文作者的观点和看法;然而现代哲学阐释学提出的诸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原文与译者之间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该文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对译者的主体性做了初步的探讨,期望为这一课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4.
阐释学翻译理论的研究在斯坦纳之后进展不大。然而,就儒家经典而言,阐释学理论具有可操作性。许多儒家经典英译中的问题,尤其是“意味翻译”的问题,可以采用阐释学的三层意义分析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阐释学一开始用于《圣经》阐释,后来越用越广,但仍然是文本阐释。后来,海德格尔提出“此在阐释”,把阐释学扩展到对人的理解,并且主张从哲学上理解,此在阐释学才是阐释学的首要意义,因为此在阐释学“把一切哲学发问的主导线索的端点固定在这类发问所从之出且向之归的地方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16.
从生存哲学、美学以及哲学阐释学三个角度挖掘<庄子>语言怀疑观--"无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对当时诸子百家争鸣的客观剖析,对文艺美学创作、理想风格的确立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与西方现代哲学阐释学呼应.  相似文献   

17.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把哲学阐释学这个概念引入翻译领域打破了翻译实践中长期以来的忠实这个神话,且对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借助斯坦纳提出的基于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对宋词的英文翻译进行分析,研究其体现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康拉德被公认为承上启下具有现代启示意义的小说家。本文用后现代阐释学理论对他的《进步前哨》作个案分析 ,探讨其中的颠覆性、卑琐性、反讽和象征的多义性等后现代属性 ,以挖掘康拉德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宗武、杜纯梓在<〈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中,尝试采用现代语言学与文化阐释学融为一体的方法,把现代语法学、词汇学、音韵学、训诂学、甲骨学、金文学、文艺学、文化阐释学等参互为用,在传统笺说和注训形式中揉进新质,为解读上古文献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刘辰翁的诗文序跋和大量评点批语为文献依据,筒略论述了刘辰翁的文学思想具有现代之阐释学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