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薇 《新闻爱好者》2011,(12):46-47
网络流行体主要由网络媒介、传统媒介和社会新闻事件触发,其发展与流变一般会经历“触发与显现——网络蹿红——传统媒介关注——磨蚀与淡出”等过程。网络流行体的传播具有时效性、高频性、动态性、交叉传播性和传播周期短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试论“广播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淦 《新闻实践》2004,(3):43-45
“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的“文字部份”所展现的语言文体。广义的“广播体”,应包括广播新闻的声音构成、表现形式、文字语言(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部分)等构成和表现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可以说,当年的这场讨论,只是对“广播体”狭义范畴,即对广播新闻“文字语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主流新闻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曾涌现出诸如“人民体”、“八一体”、“晚报体”、“网络新闻体”等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但是没有一个能像“新华体”那样,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新华体”?它有哪些特点?如何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新华体”?  相似文献   

4.
是耶非耶“新华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主流新闻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曾涌现出诸如“人民体”、“八一体”、“晚报体”、“网络新闻体”等各具特色的新闻体,但是没有一个能像“新华体”那样,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新华体”?它有哪些特点?如何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新华体”?  相似文献   

5.
杨保军  孙新 《新闻界》2022,(8):4-13+57
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是人类进入智能新闻时代后才成对出现的概念。人主体作为直接行动者形成了人主体新闻,由算数、算法、算力、有形载体构成的智能体作为直接行动者形成了智能体新闻。在数字新闻环境中,人主体新闻可分为职业主体新闻与非职业主体新闻,智能体新闻可分为人机辅助智能体新闻、人机交互智能体新闻和人机合一智能体新闻。在智能体新闻对人主体新闻的模仿与拓展,以及智能体新闻激发人主体新闻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之间形成了辅助、协作、共融三种关系。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表现为人主体新闻的“主体性”与智能体新闻“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以智能体为中介建构的人与人之间的新闻关系。随着智能体新闻的拟人化与人主体新闻的智能化发展,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将会成为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的核心问题;奇点人新闻可能成为人类新闻演进的未来形态;追问“人(普通人+奇点人)-奇点人新闻-世界(现实世界+元宇宙)”之间的关系,可能成为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关系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7.
林露萍 《新闻世界》2013,(6):200-201
微博流行体是微博乃至网络社会中最为活跃的话语体系,“甄嫘体”、“元芳体”、“玛雅体”等流行体的风靡与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息息相关。本文以微博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从注意力经济视角剖析其传播特征及成因问题,以期通过网络语言的研究加强对网络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流行语体主要来源于影视作品、广告、文学作品、社会新闻事件、名人微博、社交网站或网络论坛等,其发展与传播大致都会经历触发与产生、复制与模仿、磨蚀与印记等三个阶段.网络流行语体的快速发展与传播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及网络媒介的推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广播界,早已把有广播特色的文体作为“广播体”提出来了,对此曾进行过议论,但未深入下去。笔者经过初步探索,认为“广播体”是指广播工作者在采编新闻评论等稿件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播特点、适合听觉需要的口语化语言体,也是运用音响、音乐效果的传播体,有与报刊等其他传播媒介不同宣传效能的特性。一、“广播体”的性质论证广播体的性质,首先应使它与报刊体相比较,两者在语言运用上和写法上有其区别:报刊是供阅读的,主要是发挥人的视觉的作用,古文,白话文,复句,倒装句等都可以运用,在阅读时,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体主要由网络媒介、传统媒介和社会新闻事件触发,其发展与流变一般会经历"触发与显现——网络蹿红——传统媒介关注——磨蚀与淡出"等过程。网络流行体的传播具有时效性、高频性、动态性、交叉传播性和传播周期短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该报读者对象主要是大资本家、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专业人员和政府官员等。“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①“华尔街日报体”的结构与特色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生动活泼,有力吸引读者眼球、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呢?《华尔街日报》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12.
王博 《新闻传播》2006,(12):42-44
“华尔街日报体”以其颇具人情味的报道风格在西方报界备受推崇,近些年来也被我国新闻界所借鉴。但“华尔街日报体”还是主要被应用于财经类报道和社会新闻中,在其他种类的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报道中采用甚少。本文试图以一篇体育新闻特写为例,分析华尔街体如何在体育新闻中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贤政 《视听界》2001,(6):31-31
所谓“边缘体”新闻,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单一新闻品种,却又撷取众之所长的新闻体裁。它能深层次揭示事物本质,大跨度追踪事件因由,多方位探索事态趋向,更为全面、深刻、透彻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它是多种报道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报道方式,本身就产生于“结合部”,同时又与作为报道对象的“结合部”相伴而生,且为更好地在“结合部”上做文章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5.
“对论体”是报纸针对新近发生的比较有争议的新闻事实,表达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层面阐释问题,表达多元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其认识的独立性、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对论体”新闻评论需要通过报网互动来弥补其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缺点,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董铭 《青年记者》2007,(14):114-115
“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  相似文献   

17.
多面手——传播事业的迫切需要新闻记者的毕生追求(一)“结合部”、“边缘体”的出现,更直接地向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昭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新课题,那就是如何自我加压、勤学苦练,使自已尽快成为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切了解现实生活、紧紧扣住时代脉搏,尤其是能够广泛洞悉各种“结合部”的社会观察家;成为可以一专多能、触类旁通,深思熟虑、深入浅出,熟练驾驭新闻工作的十八般武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尤其是可以灵活运用各类“边缘体”的采编多面手。显然,这对我们新闻工作者,包括正在孜孜习艺之中的…  相似文献   

18.
宋守山 《青年记者》2017,(28):24-25
媒介技术进步倒逼传媒变革,改变传媒生态,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中就包括伴随网络普及,媒体规范意识淡化,导致审核不严谨、把关不严格,记者习惯于“网络采访”,基本功缺失. 当网络传闻变为“记者”们的“唯一”信源,流量、“10万+”成为“唯一”的考核指标,炒作成为必要手段,打造“爆款”成为唯一追求,不免会差错横生,因此产生导向问题、虚假新闻、“三俗”新闻,成为网络“爆款”话题的新闻时有出现.  相似文献   

19.
自述体“疑似假新闻”出现的根源,首先是由于记者编辑的惰性,其次与记者编辑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有关。从理论上加强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修养是十分必要的,记者编辑都应当树立起“未经核实的新闻不叫新闻”的理念,捍卫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5,(6):7-7
第22届“湖北新闻奖”、第11届湖北新闻论(论)奖评选日前揭晓,报纸、广播、电视、理论宣传、网络宣传、体新闻、新闻摄影、新闻美术和论(论)等11个系列共评出获奖作品538件,其中一等奖91件,二等奖178件,三等奖269件,好标题26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