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器乐在漫长的历史沿革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无数次的改进,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类器型。并逐步臻成了风格各异的音色特征。且不同的乐器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均积累颇有个性的演奏方法及表现方式。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慧彬 《职业圈》2007,(2S):130-131
声乐是相对于器乐而独立存在的音乐艺术,歌唱本身是人类自身的器官运动所产生的,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歌唱也是人的一种运动方式。人的发声是气引起声带震动传导出来的,所以有人比喻人体是一部歌唱乐器。  相似文献   

3.
国家大剧院的壳体穹顶,近观和远眺,都像是一颗别具风味的明珠。 2014年6月5日开始的20天中,颇有创意的首届中国绿色碳汇节·绿韵——竹乐器暨竹文化艺术展正在这里举行。展厅里,数千件顶尖的竹具、竹品、竹编、竹摆件、竹乐器济济一堂,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竹文化氛围。前来参观的人接踵而至,有的驻足细看,有的究根问底,还有的在啧啧称奇中用相机或手机将展品摄进镜头。  相似文献   

4.
聚焦     
《职业圈》2014,(22):11-11
方锦龙和他们的朋友们“国乐鉴赏会”完美落幕 近日,为期一个月的《琵琶的前世今生》方锦龙珍藏乐器展在国家大剧院结束,同期举办的“礼乐”-方锦龙和他的朋友们“国乐鉴赏会”也迎来了第三场同名音乐会。  相似文献   

5.
何为房中之乐?郑玄、朱熹、敖继公等各从某些或某一视角观照、界定,有益于对其全面理解和把握。房中之乐有后、夫人与天子、诸侯之别,而周代用乐又等级森严,因此,随其出演的场合不同,参奏乐器亦应有所变化,不可执于一端。以《周南》、《召南》诸诗为主的房中之乐,在先秦上层社会流传甚广,促进了当时器乐合奏的普及和发展。其传承嬗变,主要是演奏内容和演奏形式的创新,进一步突显、张扬了周代房中之乐的娱乐性。另外,其对于乐府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6.
杨晓红 《文化学刊》2014,(5):142-147
对乡村民俗的研究挖掘应具备历史发展的观点,当今乡村民俗的现状应从古代的民俗演变过程中寻找原因。《醒世姻缘传》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山东区域民俗的历史线索,用它与当今鲁南乡村民俗进行对比,这对研究山东民俗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选取方言词汇与人生礼仪两个角度做纵向的比较,以期达到描画鲁南乡村民俗发展演变轨迹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粉丝群体是基于共同的爱好形成的趣缘群体,共同的审美趣味使得粉丝群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借由审美趣味排斥与群体意见或趣味相左的人或事物,这是粉丝群体审美免疫的表现。随着媒介的发展和审美文化的演变,粉丝群体的"免疫系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粉丝逐渐将审美免疫的主动权让渡给了媒介,造成了粉丝群体审美趣味的异化。对此,要加强粉丝群体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力,重塑审美"免疫系统",自觉抵制不良审美趣味的侵蚀。  相似文献   

8.
在解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叙事人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灵活地选择人称有助于把握叙事的发展脉络。古代突厥碑铭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题丰富,创作视野开阔,有必要探究其叙事人称的功能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碑文。本文以古代突厥三大碑文为例,探讨了叙事活动中的人称和功能特征,这有助于把握古代突厥碑文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舞孕育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中华民族最典型最独有的艺术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将历史与文化融合在了舞蹈的肢体语言当中。根据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该文以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圆”与“线”的舞蹈动作形式、舞蹈动作调度的变化与舞蹈动作节奏的快慢为线索,研究中国古典舞与古代乐舞的审美流变的产生与发展,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演变及传承。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方式及历史发展,从中分析从古代乐舞到中国古典舞的演变及如何看待中国古典舞对当代的影响并提出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0.
沧州段大运河文化线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运河的演变为书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书院作为古代士人研经治史、博习辞章之所,对地方稳定、培育人才、文化传承起到积极助推作用。从运河文化线路视角着手,探究沧州古代书院呈现出的真实性、系统完整性等特征,了解沧州段大运河历史上对古代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书院的发展脉络,利于实现大运河的文脉传承,拓展运河文化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民族乐器也有了进一步认识,振兴民乐、学习民族乐器特别是学习二胡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 在我国师徒之间一对一口传心授的音乐教学已经沿传了两千多年,现在一部分孩子到老师这里去上课仍然沿用了这一方法。如今社会上的许多青少年活动中心都举办了乐器培训班,这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学习机会,但也给我们这些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器乐教学不同于舞蹈和绘画等其他专业,它是视听和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上大  相似文献   

12.
儒、道、禅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几千年光辉的文化史中,古代美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理想的形成,到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然,要说清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需要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过笔者以为,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还要算儒、道、禅三家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儒、道两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东汉以后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经过长期的聚散捭阖,终于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自此以后,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一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南通民居忠实的记录了南通建筑的进化过程,从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到中西结合式,最终发展成西洋式建筑,南通民居的演变过程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演变的一个缩影。现存的南通民居从明清住宅到解放后延续近千年。明清住宅反映了南通古代建筑的辉煌。而为数众多的南通近代民居则反映了近代历史上建筑的变革,即西方建筑的拿来,而后与中国建筑的融合,从南通民居上可以生动的反映出这一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26日晚,杭州大剧院座无虚席。世界上唯一获得格莱美最佳乐器独奏大奖的钢琴家、荣膺“世界杰出青年”称号的华人之一、世界上唯一身兼“音乐主流传”与“音乐学者”双重身份的青年女钢琴家张安麟,以精湛、高超的演奏技巧,让观众们在如醉如痴中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相似文献   

15.
李宜蓬 《文化学刊》2013,(6):134-139
诗群互动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从《诗》的应用角度提出的“诗可以群”,也包括从诗的创作角度而形成的“群可以诗”,即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应用对沟通群体思想与感情、凝结群体的共识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群互动现象是对“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的归纳和整合,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总的概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可以群”,侧重于揭示诗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诗”,侧重于揭示诗的创作情境。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现象和诗学理论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16.
黎燕 《文化学刊》2011,(4):141-143
地名不是单纯的地理现象,而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演变始终受到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及民俗风情等因素的制约。《菽园杂记》中的某些地名,或突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展示了地方资源,或反映了民间的"流俗词源",或是表达了古人某种思想或观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归步》)温州鼓词是起源于南宋的地方曲种。它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富有韵味的唱腔、别具一格的伴奏乐器(主要是牛筋琴和鼓板),成为流行于浙南闽北地区的最大曲艺种类。陆游此诗  相似文献   

18.
《诗经》305篇中,究竟涉及多少种乐器,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原因在于有些词,如“南”、“雅”、“颂”、“檠”、“击”等是否乐器,“庸”是否即“镛”,尚无定论。但是,自1964年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后,人们多信从其提出的“见于后来的《诗经》的,有二十九种”①之说,即“见于《诗经》的击乐器有鼓、、贲鼓、应、田、县鼓、鼍鼓、、钟、镛、南、钲、磐、缶、雅、枧、圄、和、鸾、铃、簧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埙、、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种”②。其说并经常被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传统少儿歌曲断层现象加剧,流行歌曲已然成为了解当代儿童的有效窗口。在这当中,《孤勇者》在儿童群体中广为传播并演变成为现象级流行歌曲,足以引起跨学科领域的多元思考。儿童群体中现象级流行歌曲生成机制在于市场发力行为与社会目标导向相互作用,传播机制为情感互动与技术赋能相互交织从而加速传播轨迹。该文以流行歌曲《孤勇者》为例,分析其成为儿童群体中现象级流行歌曲背后的生成机制与传播机制,探讨其对儿童群体产生的影响,以期开发流行歌曲中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少儿歌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岭南园林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古代的岭南园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根于民居建筑的庭园,另一类是位于州府城区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近代以来,前者多演变为公共建筑庭园,后者则发展成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