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理一词,究其渊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查,我国古代“管”字原意为锁钥,后引申为控制和执掌;“理”字较早见于《说文》:“贻玉治民为理”,后引申为治理和协调。“管”与“理”合为一词,意即“管”的强制与“理”的疏导必须辩证  相似文献   

2.
谦称是古人借用含有“低下”的字眼,以谦卑的口吻对人表示尊敬。古代一般男性对平辈或长辈的谦称有“臣”、“仆”、“愚”、“小人”、“小子”、“小可”、“鄙人”、“鄙夫”等。“臣”,本是西局,春秋时期的一种“男性家奴”之称。后引申为君主时代臣对君的自称,最后演变为自谦。如《孙膑》:“臣能令君胜。”这是孙膑对田忌说的话,二者并非君臣关系,谨表白谦。“仆”,本是“奴隶的一个等级”。后引申为“奴仆”、“仆人”,又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与任少卿是老朋友,并非  相似文献   

3.
杨成 《四川教育》2006,(2):34-34
管理一词,究其渊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查,我国古代“管”字原意为锁钥,后引申为控制和执掌;“理”字较早见于《说文》:”贻玉治民为理”,后引申为治理和协调。“管”与“理”合为一词,意即“管”的强制与“理”的疏导必须辨证地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者的和谐正是管理者所要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小草的颜色     
墨丽 《作文》2024,(6):19-21
<正>小草的颜色多是绿色,但是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绿的程度有所不同。“青”便和小草的颜色有关,它的甲骨文写作“■”,上面是小草(■),下面是井(■),表示读音。“青”的造字本义是草青色,后来引申为其他的颜色。“青”引申为蓝色,“青天”就是蓝天;引申为黑色,“青丝”指黑头发。青,还是春天的颜色,生机勃勃的颜色。所以,去郊外游玩称作“踏青”,年轻人被称作“青年”。  相似文献   

5.
“秦晋之好”源于“秦晋之匹” ,本是牺牲个人幸福而进行的政治联姻的集中表现 ,后引申为门当户对的婚姻 ,但决非比喻美好姻缘  相似文献   

6.
《新读写》2010,(9):17-17
倚,本义为“靠着”。由“靠着”引申为依赖;又引申为仗恃、凭借。“倚老卖老”即倚仗年纪大,卖弄老资格。类似的成语还有“倚官仗势”、“倚强凌弱”。  相似文献   

7.
“秋”的含义丰富,有庄稼成熟、秋季秋天的意思。如“麦秋”,麦子成熟了;春种,秋收,“秋”就是秋季、秋天。由于庄稼成熟与秋季都是一年一次。故而“秋”又可引申为“年”,如“千秋万载”,还可引申为重要或不好的日子、时候,如“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8.
分门别户     
【咬文嚼字】中国人一向对“门户”特别看重,有许多成语或熟语带有“门户”:“自立门户”“门户之争”“门户之见”“门户开放”,等等。自从人类摆脱洞穴生涯,走向平野,建筑房屋作为住家,就有了门和户。“门户”一词本是家庭的进出口,后借代特指家庭,也就引申为某一派别;它既然是进出口,也引申为出入必经之地。原始人穴居山洞,自然无门户可言。进入农耕社会,渐渐造屋建房,便有了门户。根据文字资料,我们是先有“户”后有“门”。户和门都是象形字。户,像单扇的门。《诗经·豳风·七月》有句“塞向户”,就是讲冬天一到,寒风凛冽,农民们便赶快…  相似文献   

9.
“修辞”,顾名思义,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已经非常重视言语表达,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人更是着力推敲词语,唐宋诗人词人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10.
常用字辨析     
俊、峻、竣、悛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是“夋”。俊,从人,夋声。《说文”:“材千人也。”俊的合成词有英俊、俊秀、俊杰、俊俏等。峻,从山,夋声。“俊”是人中的英杰,“峻”是指山的高大。引申为指一切事物的高大,《礼·中庸》:“峻极于天。”再引申为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由于词义的引申,而产生了大量的兼类词,即一个词兼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如: 《说文》:“军,圜围也。”即古代军队作战,在临时驻地用战车围成圜形的军营,这是本义,后引申为驻扎,再引申为指军队。于是,“军”便兼有名词与动词两种语法功能。甲骨文中有(吉丷一)()字与鼓()字。前者为名词,是钟鼓的“鼓”的古字,后者是动词,击鼓的“鼓”字。后来,“”字废除,“鼓”作为“”的分化字,兼有名词和动词的两种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成语语义的反向引申表现在这些方面:由褒义引申为贬义,或者反过来;由肯定义引申为否定义,或者反过来;由未然态引申为已然态,或者反过来;由客观转向主观;由客体转指主体;由结果引申为原因;由特指引申为泛指,或者反过来;等等。成语语义反向引申的原因有:社会的发展;事物中对立统一矛盾体的表现;对象的改变;人的行为出格或过度;反向思维的活跃;“创造性”或“标新立异”的语用追求;某个语素意义的改变;等等。  相似文献   

13.
词语的运用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而这一部分的难点就是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的辨析。同学们也往往常做常错。现将大家容易混淆的几组词区别如下:[振][震]“振”的本义是举起,引申为手臂挥动、摇动,例如振臂高呼、振笔疾书。又当奋起、振作讲,例如:精神为之一振。由奋起又引申为开启,例如:振聋发聩,这是一个联合词语,“振”、“发”都是“开启”的意思。“震”的本义是雷动,因疾雷使人、物惊动,故引申为迅速而剧烈的颤动,例如:地震、震耳欲聋。又当过分激动讲,例如:震怒、震惊。这样,就不会将“震撼”写作“振撼”;将“振奋”写作“震奋”;…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这句话原本是用来说明治国道理的,但也可以用来说明文章写作的道理。“张”,原指将弓弦拽紧,弓口张开,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情形,其后引申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紧张”;“弛”,本指放松弓弦,其后又引申为“松懈”或“轻松”、“舒缓”的意思。文章的写作,特别是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为  相似文献   

16.
“塾”是古代表示学校的一个词汇,本义是古时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后引申为教学之地,表示乡学.至汉代,“塾”作为乡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转变为私学的专有名称.  相似文献   

17.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源于”和“缘于”都是表示主语对象产生、存在、发展趋向的动词,都含有“来自”意,又兼系同词,故误用、滥用者多有之,很有辨析的必要。要弄清二者差别,必须首先弄清源”、“缘”之意。“源”本作原”,水流起头的地方,如源泉、源流长。后引申为事物的来源、根源出发点,也指事物的起源和发展;缘”本为佛教用语,谓宇宙中一切物皆待缘而起、因缘而定,如缘、因缘。后引申为事物产生、存、发展的起因、原因。“源于”即“来源于、源出于、自于”的意思,在实际运用中指主对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基。例如:无论任何时候,文学创作须源于社会生…  相似文献   

19.
《新读写》2013,(6):17-17
累,作“重叠、堆积”解;牍,本义为“木简”,又称“木牍”,是古代的书写材料。引申为书版,在“连篇累牍”中作“篇幅”解。  相似文献   

20.
豉,本作①,②(Sho)就是“豆”,所以①就写成了“鼓”。今有“豆鼓”一词。鼓,古文字作③,《说文》:“击鼓也。”《段往》:“④,鼓之省。”本是动词,但右边的⑤(Po)却写成了“支”。例如《曹别论战》:“齐人三鼓。”就用的本义。在“击鼓”的基础上,引申为弹奏。例如将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就有“鼓瑟希”的句于;又引申为振动,例如《石钟山记》中的“微风鼓浪”句;又引申为振奋,如俗语“气可鼓而不可泄”,现代汉语中的鼓舞、鼓励等。由于“鼓”取代了④,就同时取得了名词属性,例如帼殇》中的“援玉拖兮击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