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新闻之后,什么时候进行采访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这是记者和通讯员从事新闻采访需要掌握好的一道“入门”工序,即采访时机。所谓采访时机,是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于采访活动的客观条件。不少记者和通讯员从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时机选好选准了,不仅为采访工作顺利展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采访工作的最大收获。反之,时机选择不当或  相似文献   

2.
李剑南 《新闻知识》2004,(10):52-53
有人说,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只是有关于采访提问的技巧。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的。”(转引自兰鸿《新闻采访学》P229)因为记凭借所占有的信息传递的舞台,借助自己的采访报道向受众传递信息,于是,采访活动在记的整个收集素材的活动中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上篇介绍了提问的方式有开放式、闭合式、激将式和探讨式,现在再谈谈引导式提问。在采访理解力较差、思想迟钝的对象,或是年迈多病记忆力差的老人,采用引导式提问较适宜。这种提问方式又有两种做法:一是按照报道的要求,先提出一个引子,启发对方谈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二是先进行问候或闲聊,在交谈中抓住一个涉及报道的话题,再顺藤摸瓜,逐步引入正题。有个记者采访一位家庭主妇时采用这种提问获得成功。那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后,他深入北京的街道采访居民  相似文献   

4.
地方记者进军营采访,是新闻工作中常有的现象。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具备高度的保密意识。过去一提起军营,总给人一种神秘感,其实,说军营神秘并不过分,因为军营是军事禁区。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年代,地方记者进军营必须通过层层审批,采写的稿件也要经过严格把关,唯恐出现泄密事件。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军民共建活动越来越频繁,地方慰问部队活动,部队支持地方建设空前活跃。这样一来,地方记者成了军营的常客,多彩的军营生活和火热的军事活动使这些记者笔下的稿件熠熠生辉。但是,有些记者由于缺乏保密意识,稿件泄密现象时…  相似文献   

5.
在牧区采访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热爱生活的激情。我初到牧区时,进深山,穿戈壁,骑马走几个小时也遇不到一顶毡房,感到荒凉寂寞。可是,经过一段岁月的磨练,牧区的生活常常激发我求知的渴望,激情常使我获得许许多多意外的发现。我深深感到,牧区的高山平川处处是知识的宝库,相比之下,我的知识真是太贫乏了。有一次,我随一位懂汉语的哈萨克族乡干部到戈壁沙窝春牧场去。途中,我在马上注意到在草丛中依稀可辨的一  相似文献   

6.
采访中的提问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要问得准确、巧妙、简炼就要学会“听”。当然,这里我们说的是有效地听。“听”可以捕捉新闻信息,有时采访对象谈话走题时,靠“听”还可以用巧妙的问话使其言归正传。可是有些记者采访时却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只想着采访之前拟好的几句问话,结果一些虽有价值却没有列入记者采访范围之内的新闻线索都滑掉了。还有的记者表面装出认真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盘算其它事,这样的采访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采访中的“听”与“问”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  相似文献   

7.
采访过程中“问”是一门学问。那么怎样问才能使采访达到预期效果呢?根据我的体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化整为零,破题细问。当你回答别人提问时,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别人提的问题越小、越具体,你就越容易回答。采访也是如此,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笼统。一些初学采访的同志所以“碰壁”。原因之一就是提问题太笼统,爱提那种“大而空”的问题,结果使采访对象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谈起。如何避免这  相似文献   

8.
9.
从事新闻采访虽然要掌握“望”“闻”等本领。但是否善问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不仅参加记者招待会和进行人物专访需要善问,即使日常的一般采访往往也离不开提问。只有通过提问,有时才能挖掘出新闻现象背后的东西和采访对象的思想活动等。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得好:“大  相似文献   

10.
时下,有这样一种说法:“搞新闻采编,贵在立意,至于‘新闻语言’,没啥学问,做到文通字顺就行了。”年轻人这样说,就连一些多年搞新闻工作的老同志,有时也如是说。 这是一种误导。新闻语言是新闻的表现形式,是规范化的民族语言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毋庸讳言,搞新闻采编,立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立意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15日,朱镕基总理会见前来采访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当天,新华社播发了《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的新闻,长达7000多字。从首都的报界来看,有些报纸对新华社发的这篇稿件照登,连小标题和编排字号都一模一样。而《北京青年报》当天在一版把朱总理答记者诸多问题中关于任期政绩和台湾两个群众关注的问题抽出来,以《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和《拖下去,那不动武行  相似文献   

12.
记者采访是主持人采访的前提前面已经谈到,主持人采访有三要素:交谈对象、交谈、主题。很显然,交谈对象选择和主题思想确定,应该在节目前完成。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主持人采访将无法进行,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主持人采访将进行不好。还有,主持人采访中引用的素材、一系列小观  相似文献   

13.
丙、诱导式。就是通过记者的诱导提问,启发对方畅开胸怀,把情况主动谈出来.诱导的方式很多,有的可通过讲某地发生的同类的事例;有的可绕一绕圈子,逐渐接近;有的可通过口吻、眼神、举动诱导对方.请看下面事例: 1965年,中国外交人员在巴西受到迫害,经过斗争,胜利归来。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了年龄最小的张宝生,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我是青年报的,你是共青团员,咱俩谈谈,你多大了?”张:“二十五岁了。”记者:“什么时候生日?”  相似文献   

14.
在编辑通讯员的来稿时,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一类句子:“我随手撸了撸额上的汗珠”;“他直起了腰,撸掉了脸上的汗水”。句中的“撸”字,读什么音?有何含义?照“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办法,似乎可以读“鲁”。但要说出这个字的确切意思,就有些麻烦了。其实,这个“撸”字不仅普通字典里查不到,就是收字较多的《辞海》、《康熙字典》里也找不到。显然,这个“撸”字是通讯员生造出来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5.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 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 在采访对象心理场中,记者形象是环境("E")构成的主件,但并非其全部构件,影响其心理的环境因素可谓林林总总.在某种情况下,有些因素有可能代替记者形象而成为影响其心理场的环境主导.比如,某受访者碰到了一件非常不顺心而又不愿声张的事,哪怕来采访的是金牌记者,也会成为其心理区域"应回避的目标".因此,要提高采访效率,还必须关注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随机采访中.我们可以像穆老说的那样地头场边一坐,在拉家常中采访.但在采访指向明确、采访对象确定的情况下.就有一个在确定的采访对象面前的“此刻形象”问题。这个形象仍然是个普通人的形象,但记者必须针对特定的心理场来塑造“此刻形象”。  相似文献   

18.
怎样进行目击式采访。谈起这个问题,可用原苏联名记者莎吉娘一句话来回答:“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事物。”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得更具体:“如果我是个大学校长,我就要设置一门必修课‘怎样利用你的眼睛’。”从上述外国记者和作家的论述中可以说明,用好目击式采访的关键是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记者偏偏不会用眼睛。十八  相似文献   

19.
都市类报纸面对的受众是广大普通城市居民,因此,在选择新闻题材时,应该尽量选取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以引发他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北京晚报记者杜新达、冯雨、沈沣、龙露、侯振威2月27日兵分5路奔赴西部地区采访,10余天之内为读者捧出许多生动活泼的报道。而年轻记者深入西部单兵作战有诸多感受,或许也是读者很感兴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