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钟检秀 《文教资料》2013,(31):174-176
动词性上/下在与名词性成分组合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文章从认知角度对上/下各个义项的演变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制约这种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因素有空间因素、心理因素,其中空间因素又分为垂直空间位置、水平地理位置因素。另外,有些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是由深层语言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上”、“下”使用的不对称性,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空间的客观因素;二、心理的主观因素;三、语言自身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在汉语中广泛存在.这种不对称是多样的,造成它们不对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从方位词到动作动词再到趋向动词,“上/下”的义项通过隐喻投射发生词义延伸,且过程不可逆.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的“大”和“小”都具有修饰动词的能力,但是动词的各小类与“大”和“小”的搭配情况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很多动词能够受“大”修饰,但是不能受“小”修饰,即使有些动词能够既受“大”修饰,也受“小”修饰,也具有语义争语用上的不对称。这种现象主要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及“大”和“小”意义的宽窄有关,“大”具有很多“小”所不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位词的语义和功能丰富多变。方位词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选取“上”和“下”这一组常用方位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入手,结合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理论,对“上、下”基本义、隐喻义的演变及隐现的不对称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汉语垂直性方位词“上/下”和英语垂直性方位词“UP/DOWN”作隐喻对比研究,解读汉、英在时间、状态、数量和地位这四个概念城内,从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袁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上”、“下”是一对反义的方位词,“上”在数量上比“下”占优势,具有不对称性。通过语料可证明它们分布的不对称,并能解释不对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动性语素“上”、“下”使用的不对称性,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空间的客观因素:二、心理的主观因素;三、语言自身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所共有的认知模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和物理体验的共性,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以“up/down”与“上/下”为例,通过对比它们在数量、社会地位、时间、状态方面的隐喻,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概念上存在的相似性,并初步论证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动词"上"、"下"是从空间域隐喻而来的,该文拟从"上"、"下"表示的方位关系中提取主导词义发展的核心语义特征,考察动词"上"、"下"的语义引申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客观现实等影响因素,对动词"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分类并作出一个较为系统、合理的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11.
《新华日报》2004年9月12日一篇题为“中国选手包揽男女单前四名”的报道中说:“奥运冠军张恰宁以4:2取胜队友李晓霞。”这句话里头的“取胜队友李晓霞”这个动宾短语看上去十分别扭。  相似文献   

12.
“up”与“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对up/down(上/下)的讨论大多局限于语方诉表层句法结构方面。虽有人普就语义认知方面作过讨论、分析,但那是就单一语言的分析。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英汉语义对比,重点分析、讨论up/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上/下”的不对称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所体现,在意义上也有所体现。“上/下”又是对称的,主要体现在表示方位、人物、范围等方面。总之,“上”出现的句法环境要多于“下”,所以“上”是一个高频词,而“下”是一个低频词。  相似文献   

14.
樊守媚 《语文知识》2010,(4):116-118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古汉语中"死"、"活"进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从初始义、使用频率、语用时态、句法结构等方面来看,古汉语中"死"、"活"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并从认知心理角度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贺丽娟 《中学俄语》2018,(12):29-30
汉语“上、下”在言语交际中既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和形容词,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组反义词。作为一对方位名词时,上:指高处,如:上面;下:指低处。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指向上看,介词"对"的宾语可以作句子动词的受事宾语,这种用法是如何产生的学界一直少有人探究。本文系统梳理了殷商甲骨文、西周铜器铭文中"对"的意义和用法,理清了介词"对"产生的源起结构。文章认为,"对"所带的介宾成分可以成为整个句子动词的受事宾语源于西周时期,其结构是"对"参与的同义隐性双动宾连用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其动词是表示态度和心理评价类的,这与介词"对"的动词源起意义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现代汉语中,本文很据"上/下"在作方位词、动作动词以及趋向动词时表现出来的不对称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原型理论、隐喻投射理论以及标记理论对其进行阐释,探讨其不对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里"、"外"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其用法灵活多样,表现出不对称性。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里"、"外"的用法和意义,力图揭示出二者不对称性的表现及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语料分析为基础,在BCC语料库中筛选出样本,对与“上”“下”搭配的处所宾语进行分类与量化,发现“上+N处所”与“下+N处所”结构在数量上存在不对称性,前者的使用范围大于后者。从分析“上/下”与处所宾语搭配时的义项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结合历史因素,探讨了“上厕所”与“下厨房”说法的来源及其理据,发现“上厕所”表“排泄”义及“下厨房”表“准备食物”义均与转喻有关,结合历史角度的考察,发现前者还受避忌求雅的心理因素影响,后者则与尊卑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对近十年来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符号表示为“VN+O”)的研究做一简述,并通过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对该结构目的前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