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题材广泛,手法多样,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2.
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唐诗人杨衡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不同,使其送别诗内容广阔,情感丰富.送官员之作既表达了对同行的认可与赞许,也显露出诗人积极入世为官的心态;送别文士之作展现了诗人对后起之秀的鼓励与劝勉;与僧、道间则是依依惜别之情和寄意宗教与入世为官的矛盾心理;与亲人话别之作表达了诗人血脉分离的痛苦之情.在艺术手法上,其诗歌入题手法灵活,凄愁意象贯穿诗歌.从杨衡的送别诗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庞杂且丰富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4.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7.
徐兴华 《文教资料》2010,(21):58-59
抒发送别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引导学生领略唐诗中的送别之情、别离之怨和相思之苦,并从中可以看到唐人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意象,感知不同的送别情感,能通过众多的送别诗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  相似文献   

8.
送别诗是表达一种离情别绪的诗歌,它包含离别、赠别、饯别等内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历史悠久,灿若星河。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对离别之情尤为看重,送别诗中常常包含着生死离别的痛入心扉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因为此,送别诗独树一帜,彪炳千秋。本文从送别诗几种情感描绘方法上进行探究,从而让我们深层次地了解送别诗,为今后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做点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9.
送别诗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均有脍炙人口之作传世。而盛唐诗仙李白之送别诗则在意蕴、情调和境界等诸方面均有不同于前人的创新之处,这一方面因为盛唐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与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等个人因素有关。探讨李白送别诗的创新点及其成因,可为当代诗歌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送别诗是六朝题材诗中显赫的一支,特别以其独特的美学风韵,丰富了六朝诗歌美学,在六朝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领略一首首六朝送别诗,优秀之作所展示的人情美、山水美、场景美尤其引人瞩目。六朝送别诗略带悲怨或清新或绮丽的美学风格正是从其别具姿态的人情、山水、场景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  相似文献   

12.
送别诗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安二年为界,李白早期的送别诗多用格律体,写得明朗单纯,侧重于叙惜别之情;后期的送别诗则采用了不少歌行体,在情感的表现上要丰富复杂得多,另一方面,虽然他与王维、岑参等诗人共同反映了唐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李白的送别诗在情感表现、意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3.
刘长军 《教学随笔》2015,(4):179-180,175
诗歌鉴赏犹如横在高中生面前的大山,难以逾越。本文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诗的国度里碰撞智慧,建构知识,引领学生准确把握送别诗的意境,深入分析送别诗的感情,把握送别诗的常用意象及技巧,提高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韦应物以其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但其诗集中有一定数量的送别诗。文章从韦应物送别诗的送别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韦应物的送别诗,从而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认识韦应物的这一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在唐诗中又有许多的送别诗。初中语教材中所选《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尽管四位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同,但由于人物不同,送别的环境不同及友人去的地方不同,送别时的心情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6.
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因为离别而伤心不已,潸然泪下。在唐诗这片璀璨的星空中,送别诗永远是一颗耀眼的星座。近年来高考中诗词赏析题中送别诗题材也较多出现,可见高考对于送别诗有一定的重视。送别诗中的意象选取较为固定,而根据选取意象的空间、虚实、乐哀等不同,我们可以将送别诗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学生在诗歌赏析中如果能够正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那送别诗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王维创作的送别诗佳作迭出,意味隽永,千百年来为广大读者所爱好,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多样,情感丰富,用语通俗,寄寓深刻,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本文通过分析送别诗内容,感悟诗人不一样的情怀,充分领略送别诗的美感,让诗意充满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送别诗中涉及到别离的意象很多,文章选择其中"柳"这一意象,试分析其与古代送别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北宋送人使辽诗是为送别友人使辽而作,既是送别诗,又具有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特质,是宋代诗歌中的特殊类别,也是令人研究宋辽交聘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