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霍桑的<红字>中,清教徒的宿命论观点自始自终影响并决定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但同时,霍桑又把浪漫主义带入小说中.  相似文献   

2.
宿命论是哈代小说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著名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关于主人公苔丝命运的描写对此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主要论述哈代这一宿命论思想的形成原因,并对其在这部小说创作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应该看到,哈代的宿命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宿命论,而是借宿命论来达到社会批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批判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学的主流,它产生于法国,随后波及到全欧,是一种资产阶级艺思潮,它主张和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确立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倾向,  相似文献   

4.
走出上海的王安忆——评王安忆小说《遍地枭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一改其惯常的书写上海,书写女性的小说惯例,让女性作为背景,书写了一个别样的枭雄世界,带领读者走进了另一个生活空间和新的小说空间。  相似文献   

5.
哈代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有人认为他的文章中有太多的超自然主义描写和宿命论思想,使作品陷入了宿命论的误区,削弱了对现实批判的力度.从哈代生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达尔文的进化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等着手,论述哈代宿命论思想体系形成原因和特点.并结合哈代宿命论常用的手法:巧合和预示,来进一步分析哈代的宿命论,从而得出哈代的宿命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宿命论,而是借宿命论来批判虚伪而偏见的资本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续茶经> 具有鲜明的互文特性,是互文理论与翻译研究契合的极好范例.互文性理论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影响,强调理清互文指涉关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译者对原文本的解构和译文本的建构都需要在参照前期互文本的基础上得以证实.译者可根据互文性信号标志追根溯源出前期互文本,了解其文化语境和历时变化,在互文关照下实现恰当的译文建构.  相似文献   

7.
何婷 《现代语文》2007,(4):44-46
王安忆2005年的小说《遍地枭雄》继承了以往小说的风格:民间视角和对孤独心理的诠释。与其它作品不同,《遍地枭雄》中不仅以男性为主角,王安忆还用审美的笔触,给小说贯注了浓厚的古典浪漫主义情调,创造了另一个自由浪漫的自在世界,对个体存在方式的追寻方式既有质疑与怀念,更有着自由的浪漫美感。  相似文献   

8.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国内外的受关注度一直较高,其中,《印度之歌》并不是最吸引眼球的,但它拥有一种独特魅力。整部作品中透露着一种"末日"的氛围:作者一方面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极度害怕,这种恐慌主要来自于过于稀薄的生命意义和对生存本身的质疑;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展现方式"本身的变革,宣布了"传统叙事小说"的末日。本文将主要对作品中出现的创作方法的创新之处进行剖析,为读者发掘这部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发端于符号学、又被文艺批评领域广为关注的“互文性”理论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10.
从《长恨歌》到《遍地枭雄》中的性别叙述视角的迥异显示了十年来王安忆创作的又一重大变化,这种对象主体的更换与叙事态度的转变,标志了她近年来女性意识和女性问题写作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11.
王俊生 《考试周刊》2012,(81):13-14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莫里森的名著《宠儿》在创作中成功地体现了文化和文本的互文性,使其成为一部扣人心弦之作。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来自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最早由Kristeva提出。批评话语分析吸收了巴赫金的互文性理论,认为互文性分析是联结语篇与社会语境的桥梁,是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如何互动的有效分析模式。运用Norm an Fairc lough的三维度分析模式来考察经典童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可以发现其不仅运用了两种互文性手段,即显著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而且此童话是一部具有叛逆精神的语篇。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黑暗的心脏》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三部不同时代的著名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采用了相似的故事内容,"故事中的故事"的叙事结构,多重叙述者,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及二元对称结构。但它们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着细节上的不同,而且在故事表现的主题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这三个经典的叙事文本既相似又相异,它们集中体现了互文性和独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邹利民  王静 《文教资料》2009,(12):15-17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活动,本文以庞德的译作《华夏集》为案例,探讨了互文符号的翻译。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互文性对诗歌的理解、翻译和文化传递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译者.一方面要识别原文本中的各种互文关系,另一方面要将他们合理移植到目标文本中,以实现诗歌翻译的互文等值。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理论为诸多人文学科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理论对商务广告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谈《雷雨》中的“宿命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命论者认为任何巧合都是命中注定的 ,而《雷雨》的巧合则揭示了剥削阶级造成劳动人民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南北战争之后,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西奥多·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不同于其他作家,他认为人没有选择的自由,人的命运完全受宿命的支配。德莱塞的处女作《嘉莉妹妹》是其悲观宿命自然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任雁冰 《文教资料》2011,(31):20-22
《蝴蝶君》作为黄哲伦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一经上映便因其巨大的成功而备受评论界关注,并成为华裔戏剧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本文试图运用热奈特的五种“跨文本关系”分析《蝴蝶君》的创作,以揭示黄哲伦卓越的创作手法,即通过积极互文,使得文本获得颠覆性的新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两个层面解读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互文性策略。首先,从文本间的指涉性看,分析福克纳以《圣经》中的耶稣为原型,将小说人物乔的形象与耶稣形象进行对比,进而对悲剧人物展开深刻的人性探索,揭露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其次,从文本内的指涉性看,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从结构上看,几个故事平行地进行,形成结构上的大型对话性,即小说的"对位"结构;从语言上看小说中的"微型对话",体现在作品中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双声语"中。不同叙事者之间以及叙事者的自我意识的对话,形成各种声音、意识的互补和颠覆,进而造成文本结构和意义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建构中,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赋予了文本极大的张力和主题向心力。  相似文献   

20.
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的几个英译本,通过分析文本中互文标志的翻译,揭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