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性命双修、内道外法的南宋道教哲学思潮和“妙、灵、神、照”的曹洞宗默照禅,正与四灵诗学精神相契合。两宋之际道、禅的演进过程中,在道、禅、诗的交汇点上,四灵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诗旨和风格。  相似文献   

3.
“永嘉之乱”给琅琊王氏政治带来了两个转折,一是其家族成员与朝廷政治之关系更加密切;二是西晋南渡后.琅琊王氏成为东晋政治的实际的操纵者。但琅琊王氏政治势力的急剧膨胀,不仅使其内部的部分成员比如王敦等人有了觊觎朝廷政权的野心,而且也引发了其他士族群体对琅琊王氏政治的猜忌与怀疑.这就使得琅琊王氏政治在朝廷裁限以及士族抵制的形势下艰难发展。但琅琊王氏政治之基础毕竟是根深蒂固,其家族政治统治在整个东晋政治进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代送别诗情感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类:或慷慨豪壮、奋发蓬勃;或哀而不伤、委婉缠绵;或孤愤幽怨、感伤悲切。在情境营造上,尤以饮酒话别、折柳相送、慷慨悲歌最为常见。唐代送别诗的大发展与兼收并蓄的时代风气、诗人对道的追求和自我意识觉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09,(6):53-53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北宋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永嘉四灵: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相似文献   

6.
南宋中后期,道学中人与江湖派、四灵对诗歌的体裁有不同的取向。道学中人朱熹、张栻推崇古体诗创作,排斥近体诗的写作;四灵则大多写作近体诗,较少有古体诗创作;江湖派则在两可之间。这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对诗歌体裁的选择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诗歌体裁及诗歌发展的认识。然而,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他们中有的派别则违反了他们所提倡的诗学思想。通过梳理这三派的诗学思想,比较他们在实际创作中不同诗体的数量,可以理清南宋中后期文坛存在的关于诗歌体裁争论的现象及根源,解析道学派的诗学思想与现实创作中的矛盾成因。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尤以词、诗创作闻名于世。她的词反映了她童年的憧憬,少女的情怀,初恋的生  相似文献   

8.
"永嘉平淡之体"是南朝诗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久为人所忽略。附和、盲从固不可取,回避、搁置也无益于学术创新。在引经据典之前,更需要深入细致的探索与追问它的意义指向、作者好尚、作品存佚;而南朝文论的正本清源,官私选本对玄言诗作的扬弃,则是中古五言诗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四灵是天上廿八宿的物象化形态,表示的是天球的四大星区。汉代,人们给四灵赋予了新的职能,将其作为门户守护神;接引死者升天的使者;吉祥如意的象征。四灵得到汉代人们的普遍信奉。  相似文献   

10.
永嘉,中国的阀门之乡;永嘉,中国乌牛早茶之乡;永嘉,中国田鱼之乡;永嘉,中国拉链之乡;永嘉,中国纽扣之都;红十三军诞生在永嘉;山水鼻祖谢灵运做太守在永嘉;﹃天下第一溪的﹄楠溪江在永嘉;永嘉,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县城,一个商业繁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小吏处于中国古代官场的最底层,他们备受压迫,毫无人身自由。《诗经》小吏诗正是从小吏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真实再现小吏的生存状态,剖析了小吏这一社会阶层的情感世界。抱怨工作的繁重,哀叹命运的不公,批判等级的差异以及表达内心的矛盾等情感在小吏诗中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12.
九僧与四灵     
文章对北宋初的九僧和南宋中后期的四灵两个诗派进行了所处时代、学术派别的影响、文学风潮和艺术特点上的比较,其中强调了学术派别、文学风潮的影响,对不同之处给予了更多的注意,以期能较清楚的阐述两个诗派的差异和共同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诗歌鉴赏题向来都是难点,学生难以把握诗歌大意,难以理解诗歌情感。要提高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就要做到“四留意”,即留意诗题、留意作者、留意注解、留意考题,才能快速把握诗歌内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教学本课,可引导学生通过“四读”(感知读、体验读、激情读、拓展读),探究诗意,品味诗情,鉴赏诗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诗歌的“情味”、“意味”、“韵味”、“诗味”出发,探讨了诗歌教学过程中“四味”教学的方法,体现了诗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诗歌能力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把其中的“感知”、“感悟”、“语感”、“情感”称为“四感”。  相似文献   

18.
抓住语文学科“四感”特征1、语感语感就是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实际上是直觉思维。读完朱自清的《春》 ,便拍案叫绝说写得好 ;听到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便立刻觉得“绿”字用得妙 ,这就是直觉思维能力强的表现。一个人语感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他能否一听就明 ,一说就顺 ,一读就懂 ,一写就通 ,能否做到听得真 ,懂得深 ,说得好 ,写得美。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叶圣陶说 :“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于课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一词是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有着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影响。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诗歌进行一个整体观照,初探中西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教师》2017,(29)
顾城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一位重要诗人。在二十世纪隐晦难言的特殊年代,顾城坚持讲述绿色的故事,呼唤生命回归自然。文章从顾城诗歌中对自然万物的钟爱、对生命原初形态的探索以及对死亡的自然性书写三个方面来探讨顾城诗歌中所展现的生命观、死亡观,从而思考人类社会性之外的自然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