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艳 《文教资料》2010,(3):16-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隐喻对于研究词义的演变和词语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结合汉语中由“牛”字组成的相关短语和句子.对有关“牛”的隐喻加以简单分析,从认知角度分析其隐喻义的成因,从而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念作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2.
“裸X”是汉文化背景下当下一种流行的语言现象。对“裸X”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语法和语用特征上,对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已有的研究是从原型理论、隐喻认知或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角度去分析。从理想化认知模型、突显理论以及构式压制结合在一起(拟称 IPC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裸 X”背后的认知机制,或许能达到从一种多维立体的角度去加深对该构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刘颖 《现代语文》2008,(3):111-112
“X客”作为目前一种流行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形式上迎合了现代人求新求异、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本文通过论述汉语词的词缀化倾向在词素“客”上的表现,分别从语言自身条件和社会语用条件两个角度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从而试图说明“X客”成为一种高产的构词模式,实现了汉语中潜性词语向显性词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醋”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还是人们认知心理和民族文化的折射。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汉语“醋”的隐喻认知系统,并探讨该系统与醋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节操”一词随着当下语言社会的发展,逐步出现新的义项,由“气节操守”正在进一步发展为“做某事应该坚持的某种原则或道德底线”.在词义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隐喻”心理和距离象似是主要的认知机制.“节操”一词在具体使用中,出现了多元隐喻现象,而共有相同的某种属性是多元隐喻产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隐喻视角下的“爱情”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途径”,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背景,以中英两种语言中有关对爱情的描述语句为例,简述了隐喻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中英文中爱情隐喻的编码以及解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近期学者对“来”的研究,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多义网络模式”理论,认为“来”的意义网络是基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工的基础之上,以“主一客一主”为互动模式的基型,主要通过人类隐喻化的认知能力构建。基于该理论框架,论证了“来”的多义络构建过程,以求揭示概念化、语法化在语言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期望该尝试能为汉语运动类动词的多义现象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所共有的认知模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和物理体验的共性,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以“up/down”与“上/下”为例,通过对比它们在数量、社会地位、时间、状态方面的隐喻,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概念上存在的相似性,并初步论证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试论隐喻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思维的贫困”产生了“根隐喻”,但“根隐喻”的隐喻性只是在人们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被认识。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的认知功能直接影响着句子的组合关系,可以改变句子原有的语义规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隐喻认知被广泛应用在传统典籍的解读中,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隐喻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莱考夫等划分的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以及方位隐喻对《老子》中的“象”进行重新分类,可以发现本体隐喻有较好的适应性,而结构隐喻则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因传统思维立足于“时间”产生,故《老子》中的方位隐喻并未达到预期的重要性,反而关于时间的“象”更加重要。故“本体”展现《老子》对“道”的探讨,又通过“结构”与“方位”来形容“道”,使“道”在保留超验性的同时可以进行言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的“教师”隐喻。文章通过对英汉语言中以教师为源域投射出的其他目标域的认知分析.探讨“教师”隐喻的文化和心理认知基础,突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与思维的基本方式.通过对"头"词放隐喻方式的考察,可以发现人体隐喻在人类的认知与思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揭示出隐喻在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思维之间的重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是利用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借助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即人们认知过程中从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但是,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隐喻认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隐喻思维模式的共性,但有时也不可避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以,汉英民族对颜色域中的红色和red的隐喻认知也不例外。基于此,本文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文化非同性理论出发,试图探讨汉语颜色词“红”和英语颜色词“red”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不同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22,(1):46-52
“驴友”一词有复杂的概念动因,且极具语用个性。它是类比、语音隐喻、概念隐喻、动态范畴化等多种认知方式综合加工的结果:由“X友”类比获得“旅友”,继而“驴”对“旅”产生语音隐喻作用,并将“驴”的“驮物负重、劳苦远行”等特征投射到“旅友”这一始源域中,使“旅友”成“驴友”,这期间概念隐喻也随即产生。“驴友”的“友”还经历“边缘→中央→边缘”的动态范畴化过程,从“友情、亲近、相好”的典型意义转变为“临时、偶然、同伴”之义。此外,“驴友”不光新创出幽默、自嘲的语用效果,还衍生出“跨范畴指称”的语用功能。无论是范畴内互指还是跨范畴兼指,“驴友”均不会产生消极语用。  相似文献   

16.
“学X”类网络新词是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统称为学习外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目前网络上出现的该类词只有17个。在对“学X”类网络新词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分析其概念义、风格义、感情义和反射义,着重分析该类词感情义的转变。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来解释其产生的认知机制,并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语言的类推作用和网络媒介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探寻这类词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抽象的“爱情”情感概念更需要借助隐喻来表达。对英汉中“爱情是旅程,是火焰,是战争,是植物。”等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从认知、心理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相同和不同的“爱情”概念隐喻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眼”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现代语文》2006,(6):27-29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将秉着认知语言学的这个信条,来观察汉语中一些涉及到“眼睛”的词或成语以及熟语,从“看是接触”及“看是理解”这两个潜藏于概念中的隐喻,意在探明我们概念系统的隐喻性,探明“隐喻是无所不在的原理”(Richards,1965:92)并进一步探索隐喻的激发机制——是什么使我们选择一个相异的领域来操作和理解原域。  相似文献   

20.
刘珊珊 《文教资料》2012,(19):39-4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和工具。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本质就是根据一种事物或经验来说明或解释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文对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按照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人体其他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隐喻等进行分类,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各类隐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汉语中关于心得隐喻的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