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搜集到的“买……送……”结构诸案例进行分析,将该结构划分为文字游戏类、数字游戏类、多重语义类三种歧义类型,前两类含缩小标记,后一类含主动标记,统归作话语标记歧义.该歧义结构消极作用占上风,积极作用偶见一斑.本文认为对该类型广告语亟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规范,避免大煞风景和鄙俗的广告语污染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2.
歧义结构与歧义结构的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一个歧义结构与另一个歧义结构组合的情况.本文考察了4个歧义因素:词语多义,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语义关系不同.4个歧义因素的组合矩阵有16种可能性.分析了16种歧义结构与歧义结构的组合可能性的歧义情况.由分析得到结论,歧义结构与歧义结构组合有3种结果:歧义倍加,歧义部分消除,歧义完全消除.导致这三种结果的原因是:语义的全面相容性,语法的全面可组合性;语义的部分相容性,语法的部分可组合性.语义或语法的全面制约性.  相似文献   

3.
从受话人的角度来看,基于认知的系列语境假设的激活是“连……都/也……”结构信息解码的前提,其三种语义信息在外部世界的投射是信息解码的理论基础,不同类型的“连……都/也……”结构构成一个连续统。“连……都/也……”结构是一种激活装置,对不同的文体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陈华 《华章》2011,(14)
现代汉语中,使用"减少……倍"的表达方式于教科书,媒体等都很常见.论文从语义学和语法学的角度分析"减少……倍"的使用所产生的歧义的原因,从语言学的发展角度看待"减少……倍"的语法表达.提出普通表达使用减少多少倍的可行,在统计学或是数字的精确表达时不可使用减少多少倍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林涛 《文学教育(上)》2010,(15):140-141
"我拿来了"这种歧义格式曾经被语言学者作为范例来歧义分化的语义分析研究,本文力图从句法形式和短语结构重新为此类歧义现象寻找新的解释,并概括"动词+趋向动词"搭配的一些可能的规律,并指出了类似的现象:V和"起来""去了"以及"下去"的歧义搭配。  相似文献   

6.
"VP+去"结构语义复杂且存在歧义结构,研究价值甚重。语义关系方面,从"去"的词性和由此所组成的两种类型的短语结构入手。歧义结构方面,从"去"的词性、VP与"去"语义关系及VP的不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分析该歧义结构中VP和"去"之间同时包含两种语义关系的原因,并通过变换分析法和配价分析法寻找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季淑凤 《文教资料》2008,(11):24-25
本文首先评论了前人对"连……都……"的相关研究,然后尝试在事件语义学框架下讨论"连……都……"句中"都"的语义功能和逻辑性质.笔者认为该结构中的"都"是一个加合算子,其重要语义功能在于对一组复数性事件进行加合.最后通过探讨"都"和"只有"不相客的原因,以期进一步揭示"都"的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8.
"追累"是句法生成的动结式复合词,受功能范畴Bec、Caus、Do、Pass的扩展。功能范畴在论元选择、题元指派、组配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追累"及相关构式产生歧义。从功能范畴假设来看,这种歧义现象是论元结构配置和句法推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连……也/都……”格式是从下列句子中抽象出来的: (1) 有那么一段时日,孙四十一不常来大苇塘村了,连五嫂子也念叨。(《当代》1986.6) (2) 连外村的小货郎都要巴结我老五。(同上) “连”除了能同“也”“都”同现外,有时还跟“全”、“还”等词同现。例如: (3)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  相似文献   

10.
“连……都(也)……”式中“连”字的词性问题,在语法学界有着颇大的争议性。概括说来,有这么四种认识:一是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的介词说;二是以王力先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虚词,“连”字在使用中总是和“也”或“都”相配合,形成一种固定格式。这种固定格式,我们称之为“连……也……”结构。例如: (1)上级派来的工作队,别说征求我们的意见,连门也不敢登。(《人民日报》1979年1月11日第四版) (2)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曹禺选集》398页) (3)爸爸死的时候,我连知道都不知道。(《人民文学》1978年11期30页)  相似文献   

12.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句子不仅具备线性结构,而且具有等级结构。对句法结构有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歧义,通过成分分析来分析句子结构和成分,句子的内部结构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来,歧义也会很容易发现,并能从结构上解释歧义。语义在体系中和语流中相互搭配构成组合关系,改变结构也会改变语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仅就“NP (不/没) VP”语义结构歧义格式,从语法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产生歧义的制约条件和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3):93-95,111
语义结构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片段中表层句法结构相同而深层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样式。歧义研究重在探讨歧义的制约和分化。在“除了 N1,N2 最/也 V N3”这种语义结构歧义格式中,N1既可以是V的施事者,又可以是V的受事。在制约格式歧义的因素中,N1、V共同视为一个制约格式歧义的变项,N3为另一个变项。根据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法,我们把这一歧义格式分化为必然歧义格式和两种单义格式,并对各变项的语义特征作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里,歧义现象非常普遍,它不仅反映了汉语言系统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秒之处,同时对歧义产生原因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发现一些隐藏的语言规律,而句式往往又是规律的反映,加之“V 的 是 N”这一句式的歧义现象较为复杂,因而本文将着重探讨“V 的 是 N”的歧义问题,以求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17.
“让”字句的歧义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分析了“让”字句产生歧义的条件和原因及“让”字句歧义现象的类别。进而也探讨了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NP1+VP1+NP2+VP2+NP3"结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排列的序列。这种序列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歧义是该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特征造成的。由于这种歧义现象的存在,在拟定新闻标题时就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标题的简洁而损害文意,一定要运用语法知识规避歧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语言都存在着歧义现象,汉语、英语也不例外.本文就汉语、英语结构歧义的产生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排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鸡不吃了”,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王士元先生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周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