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文本信息的审美特质往往蕴含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构成文章文本内容与形式在审美高度上的和谐统一。文章审美形式展现,需要建构完整的结构,建构简练、流畅、错综和富有韵律的语言,建构文字行款的格式美、文字组织的形式美、标点美和字迹美的文面。  相似文献   

2.
解读一部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体味文字的音韵美、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领略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启迪智慧,直至引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在此,笔者建构了朗读的三重境界,分别称为“意读”、“情读”、“悟读”,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学习本身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一项活动,教师应综合运用诸多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让学生达到将知识进行有效实现的建构目标.数学审美教学其含义就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作为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感知美、发现美、鉴赏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之“美”的魅力,将审美与求真二者完美统一起来,使审美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都能获得提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揭示、展现数学之美,有力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朴素美由内容的朴素美和形式的朴素美所构成,并使二者完美融合。内容的朴素美由内容的真、善二个维度来建构。其中,真包括真的理念(信念)和真的情感。而真的情感蕴集了朴素美返璞归真的精神内核,从而决定了朴素美的其它维度。善就是利人、向人。形式的朴素美是内容的朴素美的外显,由外部特征的“直”和“白”二个维度建构而成。其中,直主要是指语言上的平易通达。白是种“洗尽铅华”的艺术手法。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在这二个方面有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谈谈汉字美     
汉字是人类文字中的奇葩,汉字具有象形美、结构美、绘画美、书法美、超时空美的特点,这些特点充分展示汉字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孙国琴 《教学随笔》2014,(10):20012+12
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能让学生塑造形象美,展示品质美,感受文字美,体悟情感美,领略写作美。  相似文献   

7.
裴霁霞 《考试周刊》2013,(45):177-177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看到的、听过的、参与的、感受过的有关"美"的素材,通过"发现美""表达美—口头表达、文字再现"等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及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让学生从内到外"美"起来。  相似文献   

8.
"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由单音词"气"与"韵"分别构成,经过朝代更替发展,"气"与"韵"才复合成气韵。汉语的文字建构过程中彰显的空间造型建筑美,和汉语在诗歌、散文、戏剧等语音方面表现出的旋律与节奏音乐美,都体现了"气韵"这一传统的审美形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汉语文本体即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不仅存在,而且具有音韵美、节奏美、旋律美等特征。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音、朗读、吟诵等训练,以实现学生对汉语言音乐美的精确把握与深切感受。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分析了园林美建构的三种形态: 自然美、空间美和意境美, 指出园林是一门五维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11.
数学美是一种真实的美,是美的高级形式,是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互的产物.数学美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和抽象美.本文主要就奇异美和抽象美做一些叙述.  相似文献   

12.
崇高美主要体现在具有崇高精神的内涵表达和令人产生崇高感的外在形式两个方面.我国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追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局面.文艺创作形式与内容上的娱乐化倾向,使得文艺创作中的崇高美黯然缺失.新时代文艺创作中崇高美的建构应该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民族精神的崇高美;扎根人民服务群众,体现民族...  相似文献   

13.
赵珊珊 《四川教育》2022,(Z2):44-46
语文之美,美在丰富的景语、悠远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于亘古不变的情感中感悟人生,于静默清静的文字中洗涤心灵,于教学相长的智慧中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地丰富语文内涵;也可以珠联璧合、锦上添花地拓展教学形式;还可以行云流水、赏心悦目地追求语文艺术,与学生一起共享语文之美。  相似文献   

14.
在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在“对话、合作”等教育新理念的冲击下,语文的“外美”彰显有余,而其“内美”却日渐冷落,大有“浮云遮望眼”之势,为此,大力“立美”,慎用“借美”,把语文的文字美、教学美、情感美、人文美尽情展现,才是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唐诗在音乐美的创造中所采取的句法修辞策略。分别考察了唐代近体诗、古体诗的局部音乐美建构、整体音乐美建构与句法修辞手段运用的密切关系。唐诗句法修辞在服务于诗歌的音乐功能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通过语音修辞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文学的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报告文学文本的现实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表现在直接的无功利与间接隐伏着的功利性上;形象美在文本结构的巧妙安排、合理的想象和文学语言的运用等艺术感性形式中得以实现;新颖美要求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创新;感染美既来自文本内容的真实,又来自文本具体生动的艺术形式,是文本真实的内容和完美、和谐的形式在审美高度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进入文本最有效的方法。《乡下人家》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写法之美和情感之美。美文美读,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读出美文的情感真味。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具有质朴美,含蓄美,音乐美的特点。读着具有这样美感的文字,能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深入的把握语义,进入由语言创造的美的世界,能够深切感受到文章中的感情内容,深刻领会人物性格、场景和意境等形象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提升综合素养。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创新和多样化设计,引领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小学语文更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就该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其美。教师要在语文材中挖掘以下几种美的要素:首先是生动丰富的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其次是变化循章、错落有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结构美。再次是栩栩如生、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还有画面与情感有机合而成的意境美。更有丰富多彩、寓意无穷的题材美。还有主题美、思想美、情趣美、情感美……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整体,抓住要点,以美育美,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