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敦煌变文校注>的基础上,对<双恩记>重新作了一番董理,补充和订正了<敦煌变文校注>的-些内容.在整理过程中,我们比较注意把<双恩记>中的材料与其它变文联系起来,并用佛典的相关内容作主要旁证.  相似文献   

2.
敦煌伯3451号写卷,首尾皆残,题目散佚,体制上属于变文,故孙楷第拟名<张淮深变文>,而学界多从之.文章根据变文对朝廷使者第一次到沙州的情景叙述及尚书打回鹘的时间,考证本卷中的"尚书"应为张议潮而不是张淮深;本篇应当拟题为<张议潮变文>.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校注>网罗宏富,校注精审,被公认为敦煌变文校理的新一代集大成之作,但仍有可商补之处.本文补正其校、注各一例:(1)<捉季布传文>"似山藏玉蛤含珍"的"蛤"或作"海",两者皆可通,未必"蛤"是而"海"非;(2)<李陵变文>"大王自将十万人来覆五千"的"覆"确为"歼灭,消灭"义,但<校注>未作举证、探源,本文试为补证之.  相似文献   

4.
<秋胡变文>中增益的部分反映了唐人,特别是科举的一些思想.从习经的情形,变文中<孝经>的排列次第,"三史"、"九经"观念的兴盛,以及明五经集中出现的情况看,<秋胡变文>最早出现的时间也只能是在天宝时期,其下限至元和年问,即中唐时期.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秋胡携<文选>确实是应付科举的需要,它是这一时期<文选>兴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吴蕴慧 《家教指南》2004,(5):106-107
本文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一些校勘和注释提出了一些商榷.  相似文献   

6.
<敦煌变文校注>尚有一些不足之处:误录,或录一毫不相干的字,或未忠于原卷,妄加将通假字改为本字,或颠倒、衍或夺一字或几字;误释,未能考虑到变文所出时的语言特点、社会习俗等而臆断.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校注》读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泽军 《家教指南》2005,(2):106-108
<敦煌变文校注>,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近年来敦煌变文研究的集大成者,但是在原卷的核对、词语的注释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在这些方面对之进行阐说.  相似文献   

8.
在上古神话与敦煌变文<舜子变>的对照中,笔者旨在探讨舜故事从神话历史到民间文学的嬗变轨迹.试图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比较的方法,对<舜子变>在故事情节和艺术手法上的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伍员是中国古代久负盛名、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春秋战国以来,载录伍员事迹的史传稗说代不乏籍,敷衍伍员故事的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伍子胥变文>与杂剧<伍员吹箫>就是以伍员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说唱和戏曲文学作品.<伍子胥变文>是唐代敦煌文学敷衍这一题材的唯一作品,<伍员吹箫>是谱叙这一题材最有深刻思想意蕴、最富艺术感染力的现存杂剧.这两部作品虽都以春秋时期楚国伍员替父兄报仇的历史事实为素材,却由于作品文本体式与作者思想倾向、艺术功力的不同,在创作方面也呈现出了显著区别与悬殊差异.比较它们的异同,对深入认识和准确评价中国俗文学在唐元时代的演变发展具有弥足珍贵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伍子胥变文>蕴涵着丰富的悲情美,主要表现在家世厄运的悲戚、逃难旅程的悲辛、异国奋斗的悲苦、生命归宿的悲怆及路人为之献身的悲壮等层面.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变文<舜子变>记载舜行孝故事最详细最完备,也是我们研究唐五代时期家庭关系的重要材料之一.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后母形象,虽在<尚书>、<孟子>、<列女传>、(<史记>等传世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发展到<舜子变>已经与史传系统大不相同.变文中的后母形象来源于史传文学和民间传说两个系统,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变文中的后母形象,不仅反映了后母在文学史上的变迁,也直接展现了唐五代时期后母这一特殊身份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彭雪华 《文教资料》2008,(28):291-293
敦煌目连救母变文,尤其是<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在横向上,汇集几乎所有地狱元素,拓展了敦煌地狱观念的广度,在纵向上,对每个地狱构成元素的描摹生动形象,言前人所不言,或言前人所不尽言,发掘了敦煌地狱观念的深度,在敦煌地狱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坐标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齿牙)(齿可)新妇文>有"(齿牙)(齿可)"一词,虽经众家解释,但终无确诂.本文试图从同源词的角度来解释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择取其中表"抛弃"义的五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井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59-160
<正>唐孔颖达疏《易·系辞上》"通变之谓事"句谓:"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1]78)学术之事与世间万物之理相通,皆贵在通变。文学本身也在随时流变,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又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1]78)学术之事与世间万物之理相通,皆贵在通变。文学本身也在随时流变,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又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2]330-331)。由汉乐府至魏晋南北朝乐府,就学术本身而言,形成了很多的"变文之数",如由无主名的创作走向了有署名的创作,且乐  相似文献   

16.
时光倏忽,转眼之间元白兄已成90寿翁,绍亦垂垂暮矣.回想上世纪50年代初,绍编录敦煌变文,元白亦参与录校<敦煌变文集>,当时吾二人均正当华年.变文中有"说因缘"一体,实述事物之内因外缘,于是想到元白和我与敦煌经卷及佛学研究皆有缘也.此文所记,即一段因缘.  相似文献   

17.
敦煌文献佛经变文中斗法场景所敷演的充满魔幻色彩的能力源于佛教"神通"。"变文"之"变"字即"神通现变"之意。变文作者对"神通"大肆敷演,使变文生动精彩,增强了变文的故事性,客观上提高了变文作者群体的整体文学创作水平,吸引了变文读者或听众对佛法的信奉,促使信众布施,增加了寺院的收入。  相似文献   

18.
说“变文”     
关于什么是变文、变文的来源和界定等问题,历来众说纷坛。“变文”与“变相”是相辅而行的,是“变相”的说明文。“讲唱”,是“变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形式,是中国本上固有的东西。但“变文”不同于“讲经文”、“诗话”、“话本”等其它敦煌讲唱文学写本,不能以“变文”一词笼统称之。  相似文献   

19.
纵观变文研究逾百年的历史,一方面,在关于变文来源的研究中,域外对变文的影响因素已有较为充分的讨论;另一方面,就变文对域外的影响而言,中日韩三国学者从中日、中韩比较的角度展开了系列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极大的探讨空间,极有可能成为变文研究新的发展点。  相似文献   

20.
敦煌变文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变文新论陈海涛(兰州大学历史系)敦煌遗书中被人们称之为“变文”的俗文学作品,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广泛注意,由此引发的争论也最为激烈。正如美国学者梅维恒所说:“我一接触变文这门学问,便吃惊地发现尽管变文极其重要,但几乎在有关变文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