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我改用方智范教授的名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为“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作为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句话揭示了教师备课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解读文本是老师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好了,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第六单元的的主题是“名人风采”,课文有《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因为这个单元相对来说,离学生有点远。如何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3.
我改用方智范教授的名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为“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作为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句话揭示了教师备课的真理。“知音”一词是有典故的: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在旁  相似文献   

4.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层次的解读。教师在文本解读中除了注重自我的个性解读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初读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期待,对作者的情思和文本文体的特点也应该做深沉的解读。教师在注重了学生、作者、文本三个方面的期待后,对文本做出深层的、有个性的解读,才是"教学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陈鹏良 《文教资料》2013,(10):62-63
文本深入解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如何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呢?文章对此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夏芳 《广西教育》2011,(31):17-17
一、“由言逆意”解读文本法及其局限性解读文本时,教师容易受到思维模式的制约,即通过带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解剖、分析,真实地还原作者所表达的意图,也就是作者或编者在创造文本时所要表达的意图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原始动力和教学活动的追求目标。虽然这种文本解读策略能使学生在思想升华、人生感悟方面少走弯路,但却存在两个缺陷。首先,这种“由言逆意”的文本解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改用方智范教授的名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为“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作为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句话揭示了教师备课的真理。“知音”一词是有典故的: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在旁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若泰山”。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见于《列子·汤问》)。后来用“知音”指特别理解、懂得欣赏自己的人。古今文人作文章时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更是“吟安一个…  相似文献   

8.
所谓的作者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者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我国传统观点认为,紧扣作者意图去理解文本意义是正确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坚持用作者意图这一钥匙去打开文本意图的密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知人论世”历来是文学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正确深入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工具。“知人论世”中“人”和“世”具体指“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状况、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等。“人”和“世”的有关内容,我们可统称为作品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是学生文本解读必不可少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 《白鹅》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文章。在作者丰子恺眼里,这白鹅俨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所以文本的字里行间渗透着那份欣赏和爱怜。文本结构非常清晰,从鹅的叫声、鹅的步态、鹅的吃相三方面,非常细腻而传神地描纂了这位动物朋友。然而,因作者是20世纪初的一位奇人,所以文字表达很明显地带有当时的语言特点,有一些很书面化的词汇和句子,给学生读通文本加大了难度。于是,不让“读通”成为“读透”的障碍也就成了初读课文时应该关注的问题。仔细研究文本,它有两大特性:一是文本中四字词语很多。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教材(文本)的开发者、运用者.本文试从“阅读文本,整体感知;细读文本,抓住秘妙;深入文本,多元解读;深入文本,多元解读”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可作多元解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文学作品而言,读者文本与编者文本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本意;即便是作者文本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不一定适合以其本意进行教学活动.韩军老师以曹禺早期确认的本意,从宿命论的角度诠释《雷雨》并进行教学活动,本文认为有些“似是而非”,不一定适合十六七岁的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本文认为,教语文必须坚持“平民”原则.首先,应该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其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似是而非地片面强调“尊重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教什么”其实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确定“教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步和前提,这一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的正确解读,并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多元探寻。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注重对文本细节之处的揣摩品味,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字深处,体会隐藏在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及其性格特征.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分析文本写花的细节和爸爸打“我”又给“我”送花夹袄的细节,能够更好地体会“爸爸”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要能够从专业阅读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关注文本自身的价值,更要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文章以《散步》为例,分析了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如何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只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相似文献   

16.
目前,网络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正逐步进入课堂教学,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有些课文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那么.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解决了背景相差甚远的问题,使学生能渐渐地靠近文本.进而走进文本.成为文本的知音,作者的知音。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这“半壁江山”“壮丽”,人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以作者为中心的一元解读。强调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三方,以作者为中心,阅读的目的就是从文本中追索作者的原意,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决定赋予的。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及其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有着多元空间和层叠涵蕴的理解系统,是文本、作者、编者与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错互动过程,体现了多重性与复杂性。文本解读是有情境性的,在不同时域、不同境况,需要语文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意识参与,并能够在不同角色和意识之间自由切换,或是自由阅读者,或是课程理解者,或是教学设计者,或是互动解读者。语文教师有时要进入“有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充分在场;有时要进入"无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合理隐身;有时又要在“有我”与“无我”、“角色自我”与“学生自我”之间灵活切换。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环节,如何运用发散思维对文本进行再创造阅读,是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从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品评文本能力;了解作者,用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智慧解读,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提炼主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此,有人不禁要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其实,由一篇篇具体的课文组成的文本,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更是像对话中的一个人,就像一个“你”一样在自身说话。这是因为,一篇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阅读这些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间接对话,或者说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种新的境界,于是我们便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因此,文本是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阅读的本质,其实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