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国人常不明白中国事。有些在我们看来已是熟视无睹的事,在外国人看来则越看越糊涂。据悉,有人陪外宾乘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外宾问公路上方的一条中文横幅标语是什么意思,原来上面写着“严格科学管理,创造一流服务”。照直翻译过去,外宾不明白,……  相似文献   

2.
一位自然科学家的一句随意之语,不期却成了文学界内外很流行的格言,这便是:“科学是把人们为之糊涂的事弄明白,文学是把人本来明白的事弄糊涂。”细究这位先生的本意,似也不恶,无非是为了强化他所钟爱的“科学”的特征,信手拉来“文学”做铺垫罢了。若是文学真的是“糊涂学”,读者买书岂不成了“花钱买糊涂”? 不过,世上也确实存在着将人搞糊涂的文学。而且,从文学史上看,某一类文学在走到气数将尽的境地的时候,往往都要显示出“糊涂”特征。与此  相似文献   

3.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4.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5.
细节细节,在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里起着重要作用。如同电影中的分镜头的效果一样。也可以说,没有分镜头,就没有完整的影片,没有细节,报告文学就不能成篇。细节是什么呢? 据说五十年代,苏联一位写报告文学的作家来中国访问,在北京举行报告会。偏巧,那一天文学翻译不在,临时找了个工业翻译顶替。当这位作家讲到“细节”时,翻译翻了个“关于零件问题”,弄得人们莫明其妙,怎么在文学创作中跑来了个零件呢?这是风马牛不相及呀?牛头对不住马嘴呀?纷纷递条子,翻译慌了,问那位作家,那位作家又重复了一遍,翻译又改成了“碎步”。改得人更糊涂了,怎么又跑来个“碎步”?原来,在俄文中,机器上的零件,测量中的“碎  相似文献   

6.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7.
去一个单位采访。正谈时,对方忽然问:“你写这稿子要钱不要?”问得我一愣。脑子转过圈以后,忙回答:“不要钱”。对方好心地说:“如果要钱,俺给钱。”我一再解释:“不要钱。我写的是新闻报道,不是做广告。”  相似文献   

8.
记者,是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是,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到新闻学院去讲课。一位学生问我:你认为记者应当具备哪些最重要的素质?我说: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股革命激情。第二,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要勤奋,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当然不是新闻教科书上写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责任感、激情从哪里来? 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开始并不了解记者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或许还受了当记者能成名成家、记者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可是,当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很快就明白,记者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位的是责任。如果说,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当初带有  相似文献   

9.
“两会”新闻战,向来是“惊心动魄”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运转”,常常令我在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神来。细细地数落,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发稿量都在四十条至五十条左右,而且报纸采用的情况也不错。于是就有人问我:“你不是驻团记者吗?有那么多稿写吗?”的确,作为驻地记者,当初我也是这样问自己的。在许多人看来,“两会”宏观上的”大  相似文献   

10.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  相似文献   

11.
有人问,你从事评论工作多年,哪一种式样的言论难写?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社论难写!”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个说法有些言不由衷,因为许多人认为,社论好像没什么奥妙:文字直白,道理朴素,一看就懂,并无妙趣。当然,这些同志包括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试写过之后,多半能体会到“社论难写”不是虚言。  相似文献   

12.
有同志认为,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不宜过多,应当规定一个适当的比例。为什么要规定这样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多大才算“适当”呢?未得其详。但那意思是很清楚的: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多了,会使中国人脸上无光,甚或有“崇洋媚外”之嫌,因此应当“自力更生”,以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为主。这些同志一味想使自己脸上光彩,似乎连翻译出版外书的目的也忘记了,在他们看来,翻译出版外书似乎不是为了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而只不过是丰富出版物花色品种的一种点缀。按照他们要规定的这种比例,自己人写的书出不来,就不能去翻译出版外书。要想翻译出版一些外书,就必须更多地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不够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14.
闲谈之中,友人谈了这样一个笑话: 在一次有外宾参加的宴会上,当一盘雪白如玉的去皮鸡蛋上桌以后,外国友人不知这盘光耀夺目的菜肴为何物,问翻译是什么东西,不料,翻译也忘了鸡蛋应译成什么,只好灵机一动,说道:“这是公鸡夫人生的儿子。”外国友人先是一愕,转而又哈哈大笑起来,称赞翻译译得好,有幽默感。而翻译也没有想到,一句困境中脱口而出的话,竟使自己意外地摆脱了困境!真是歪打正着。对端上桌来的那一盘菜,翻译本应译为“这是一盘鸡蛋”,是表示自如意的意思。可惜,翻译一时忘了这句话应如何翻译,好在翻译还算机灵,很快就找到了一句相近的话:“这是公鸡夫人生的儿子”。这说明:在各种交际的场合,人除了应有其  相似文献   

15.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16.
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卫。一天,学生子路问他:“卫公倘使请老师留下来执政,您老首先要干的事是啥哩?”孔子答:“那必定是正名。”子路说:“您老头脑僵化了点。干它几件实事不好?去正什么名嘛!”孔子叹口气说:“仲由,你不懂。正名太重要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事不行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无所适从,那就什么事都干不了啦。所以啊,君子立了一个名目,就要把道理讲得明白,这是不能马  相似文献   

17.
偶见一付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谁能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不仅耐人寻味,而且也使我这才疏学浅之人颇费了一番思索,求请老师,才弄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何物动人”?上来就问了一句。如若没有下文也许我会说“金钱动人”。而作者写的是“二月杏花八月桂”。“谁能益我”?接着下联又问了一句。还是那句话,如若没有下文,我会对“父母益我”或“亲朋益我”等。而作者并不如此,写的则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二月杏花八月桂”也好,“三更灯火五更鸡”也罢,写得实在妙极了,不仅对仗工整,文彩飞扬,而且寓意深邃;既清秀华丽,又不落俗…  相似文献   

18.
越活越明白     
谁会越活越糊涂?狗肚鸡肠的会越活越不狗肚鸡肠,勾心斗角的会越活越不勾心斗角,工于心计的会放弃算计,两面三刀的会放下菜刀,证明他们都想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守住了原本就该遵循的道德底线。我原本是想说越活越简单来着,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倒是经常有一些人一些事逼着你越过越不  相似文献   

19.
在报道我国领导人会见外宾的新闻稿中,经常有“与外宾一一握手”的字样。为什么非要这么写呢?难道还有哪位领导人在会见外宾时不与客人握手的情况吗?如真有这种情况出现,那倒确确实实成为读者关注的新闻了。以此类推,在我们的外事报道中,可有可无的文字实在太多了。例如,我国政府与某国  相似文献   

20.
我从小酷爱文学。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写了一首赞美家乡的抒情长诗,老师非常欣赏,作为范文传抄到全县各小学。我少年气盛,心血来潮就立志长大非做个诗人不可。于是按一本诗集的出版社址:天津市哈密道12号百花文艺出版社,给编辑叔叔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怎样才能写好诗?怎样才能做个诗人?”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对我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了,人家太难回答了!要回答这个问题,能写一本书!”我突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