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真正创新的课堂教学有三个境界。具体说来是这样的:一、文本解读有真见地 一位精:级教师教学《失街亭》,课始,他对学生这样说:“这一课,传统都认为失街亭的主要过失是马谡。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读,从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身上寻找问题。”学生阅读后,纷纷提出的问题让我震动:  相似文献   

2.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章节,也是小说单元中很重要的一课。它有力地塑造了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国演义》常用的对比烘托的创作手法特点。在授课中,如能将这种手法细作分析,与学生一块儿探讨,将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通过授课,与学生交流,认为《失街亭》的对比烘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名今年夏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谈及中学语文课时说了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文课至少不能让学生厌烦,不能让学生一无所获。同样一个作者的文章,不同的教师教,对我的影响真可说是天壤之别。初中时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样一篇能感动学生的文章,老师作了一点客观的叙述,只说:‘这是怀念母亲的记叙文,读后要弄清楚叙事要完整,有头有尾。’课就这样流失了,心中未留下半点痕迹。她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讲一讲、轻描淡写地讲一讲与己无关的事。高中学史铁生的《合欢树》,老师教得激动万分,甚至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坦露在学生的面前,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剖析史铁生的心灵倾诉,在大难临头,精神濒于崩溃的情况下,母亲是最无私最有力的支撑和抚慰。两年过去了,老师唏嘘的神情和文中一个个形象镌刻在我心里,我第一次认识了邻居的真挚情谊,我第一次感受到亲情的无私无价,‘悲伤也成享受’,那无言的悲痛常在我脑中萦绕。后来,我自己也去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有一种平面的感觉,缺少了老师教《合欢树》的震撼。老师教课总要有点打动学生心灵的话啊!”  相似文献   

4.
刘凤花  刘小燕 《现代教育》2003,(17):101-101
《小马过河》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动脑筋想一想,并亲自去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这一课时,在我阐明课文道理后.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地方不明白。文中的小马听别人的话,妈妈说它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我们以前学过的《我要的是葫芦》那一课,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话,结果也错了,我觉得有点矛盾,到底怎么做才对呢?”  相似文献   

5.
在教《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内容前,考虑到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预备铃响了,我带着教案走进教室,意外地发现学生并没有往常的安静。“他们在吵架。”班长指着两个男生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两个男生争得面红耳赤而且一副并不想告一段落的样子。  相似文献   

6.
戴昕 《中学文科》2007,(7):107-107
一次音乐欣赏课前,一位男同学跟我说非常想听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他的这个要求给了我提了个醒:本节课我要和同学们一起了解的是《音乐的美》,其中有一首肖邦的《夜曲》,而这首乐曲和周杰伦的《夜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用这首歌曲导入新课,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吗?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导入方式,调整上课程序。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的《失街亭》一文,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从“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个情节中.通过对蜀、魏两国争夺街亭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肃执法、勇于自责、赏罚分明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轻敌、脱离实际、刚愎自用、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应该说比较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教学要求,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反映颇佳。但该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我又长高了》的内容编排似乎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我教的是两个平行班,在其中一个班教学后,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教然后知不足”。  相似文献   

9.
细节不细     
一次给二年级的学生教古诗《咏柳》,不经意间发现这样一个细节:有个学生抄写这首诗的第一个字“碧”时,竟然看了三次才抄完。我便静下心来,对全班学生作了一次抄写观察,于是有了如下一个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叶祝颐 《云南教育》2014,(13):43-43
翻开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记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变化。一年级语文第一页是导学部分,《我爱学语文》取代了原来的《我爱上学》。《我爱学语文》里有3幅图片:第一幅图是两个小朋友在写字,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会写自己的名字;第二幅图画的是两个小朋友在图书馆里读书,一个说:“我爱看故事书”,另一个捧着科普书说:“我要上火星玩儿”;第三幅图画的是两个学生在交流识字,一个说:“耳朵的耳字像耳朵一样,真有趣!”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爱背诵故事。”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比如,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记者看到了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而传统爱国主义篇目《吃水不忘挖井人》配的是挖空心思找来的“老水井”的新闻图片。一系列变化让人耳目一新。“与时代贴得太近了!''拿到书的教研员发出这样的感慨。(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1.
在教《项脊轩志》时,我叫学生在“一、二、三”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章的基本内容。学生普遍认为用“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概括比较合理。 而有一个学生提出将“一间书房”改为“一个男人”更好,引起了课堂里短暂的喧闹。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从生活情感视角进行的独特概括。于是,我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该生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我在肯定了“一个男人”的概括很有价值的同时建议将这个话题放在后面探讨。在还原具体语境、感知人物、体会情感、把握主旨后,我和学生回到“一个男人”的引导和探究上。  相似文献   

12.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先请大家看录像,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我”在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了什么?什么事使“我”惊异?(出示CAI课件,课件内容为第一段课文配音朗读,呈现鲁迅先生追悼会的画面)(学生看录像后,回答问题)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3.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4.
【教例】人教版第十册《田忌赛马》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生:我觉得孙膑很了不起,他能帮助田忌赢了齐威王。生:我觉得孙膑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生:我觉得孙膑是个观察细心、爱动脑筋的人。生A:我觉得孙膑并不是大家所说的那样完美,他能帮助田忌取胜,也是侥幸而已。(下面学生哗然,并纷纷举手。)师:怎么,还有同学反对?(学生点头说“是”。)我想有同学这么讲肯定有他的道理。既然你们各执一词,不妨请你们双方辩驳一番如何?生:孙膑帮助田忌取胜,是十拿九稳的。因为它通过仔…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师在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观察可以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教师的意思是为了让学生得出可以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于是他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很多学生正如老师所料,大声回答说:“3个面!”但坐在我旁边的一位男生说:“6个面。”老师很快否定了他们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作据以创作《失街亭》的主要史料,散见于《三国志》中的《明帝纪》《张邰传》《郭淮传》和《诸葛亮传》《马谡传》《赵云传》《王平传》及裴松之注(注)对读小说和史料,可以明显看出,蜀魏矛盾的基本线索、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忠于史实的。具体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故事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主要性格——马谡言过其实,孔明执法严明——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学《找骆驼》一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运用因果推理的方法,说说老人没有见过骆驼,可为什么会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样详细?正当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时,冷不防一位学生插嘴说道:“脚印左边浅,右边深,并不一定是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这篇课我已经教了好几次,从来没有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源 《江西教育》2002,(21):29-29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教学伊始教者就直奔文章的中心段———更羸说的那段话,即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其教学片段为:(出示多媒体课件:蓝蓝的天空,飞着一只孤独的大雁,边飞边鸣)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生:用箭射。生:用枪打。生:用弹弓弹。……师:你们很聪明,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请同学们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师…  相似文献   

19.
一堂课要经得住考验,问题的设置很关键。问题不巧,课难上好,学生听得无心,教师讲得无趣。我上的这节《失街亭》便是一堂问题讨论课,问题的好坏决定着成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圣诞节的前一天,星期五上午。教学生唱了一首《Merry Christmas》的圣诞歌,让学生把这首歌唱给自己的朋友听。下课了,几个小脑袋在我办公室门前晃悠,一个稍胆大的孩子说“Miss Chai,他们想把歌送给你。”“好呀。”虽然我急着准备下一节课,可孩子的热情我还是挺感动的。很短的一首歌,看着他们认真地唱着,我不禁拍着手.给他们打着节奏。“老师,你是我们的好朋友。好朋友,MERRY CHRISTMAS。”呦,还来个总结发言哩。“Thank you very much,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他们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办公室。噢,我是学生的好朋友,真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