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闻界》2013,(24):50-53
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全球收视率调查市场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收视调查巨头手中,而资本无疑在这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以数字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为受众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给传统收视率调查带来全新挑战。新媒体时代需要新的调查技术,各种背景的公司都试图或者已经进入这一领域。这些公司的进入为原本处于垄断下的收视率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收视率调查行业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媒介调查业的兴起,是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而中国直到1985年才出现初级的阅读率调查。1992年增添了电视广告监测的内容,随着广告业的长足发展,商业电视台的收视率逐步展开。1990年国际调查公司索福瑞公司与央视合作成立国内最大的媒介调查公司──央视·索福瑞(简称CSM)媒介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央视已建全国调查网站,开始了连续式日记收视率的调查。1996年国际上老牌调查公司AC尼尔森也入主中国,它带来国际上已广泛使用的较为先进的人员测量仪,并在中国上海等几个  特大城市展开了收视率调查业…  相似文献   

3.
陈岳 《视听纵横》2004,(2):26-27
收视率调查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时段交易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广告压力迫使各电视台不得不重视收视率、不得不认真研究受众,以增加与广告商对话的砝码。市场需求催生了大大小小的调查公司。1999年,收视率调  相似文献   

4.
一、电视节目需要建立网络评价体系目前,在中国的电视调查市场,因AC尼尔森的退出,央视—索福瑞一家独大,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由于我国没有监管收视率调查的行政机构,由一家公司垄断收视率调研市场,其数据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都让人疑虑。笔者认为,为了获得受众对于影视节目全面客观评价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界对收视率的关注始于80年代中期。1986年.中央电视台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口常收视率统汁,此后收视率调查工作不断发展.今天已进人连续的、采用日记法或仪器法的、常现性的收视率调查阶段,出现了专业性调查机构.电视业的发展,也要求收视率不只作为观众对电视传播的一种评判,而是要动态地回归到传播实践中,对传播实践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近几年随着视听市场的发育和成长,我国电视传播界对收视率缺乏感受、不够重视的情况有所改变。日前的趋向之一是,收视率在各台节目编制和排期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传播实践的影响与…  相似文献   

6.
收视率调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经过最初的酝酿和起步操作阶段后,在世纪之交开始进入迅猛成长期。目前,我国收视率调查在技术上已经接轨国际水准,在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甚至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在行业监管方面却显出明显落差——这个为电视市场提供交易货币的行业,多年来却一直处于监管缺位状态。收视率  相似文献   

7.
王红 《记者摇篮》2004,(10):29-29
自1995年央视调查咨询中心成立、1996年央视索福瑞媒介公司诞生和同年AC尼尔森公司登陆我国之后.国内收视率调查呈迅猛发展之势,收视率市场被激活。  相似文献   

8.
收视率调查方面。央视-索福瑞和尼尔森媒介几乎同时在中国受众市场展开收视率调查服务,是目前中国受众市场上最主要的收视数据提供者。后者坚持主打中心城市,相当长时间内仅提供11城市测量仪收视率数据,而前者则是日记法和测量仪法并用,遍地开花,很快拿下了收视调查市场份额的大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9.
关于收视率调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赖黎捷 《新闻界》2002,(1):58-59
随着中国大陆电视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人口,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的视听市场。作为评估观众多寡重要指标的“收视率”,由于具有直观、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了电视媒介及媒介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外,收视率调查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而国内收视率调查自1986年开始,发展到目前已进入常规性的、运用日记法、人员测量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收视率调查阶段,对传播媒介起到了应有的指导作用。GGTAM(全球电视受众测量指南:GlobalGuidelinesforTelevisionAu-dienceMeasurement)中收视…  相似文献   

10.
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电视媒介调查研究,对电视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收视率调查研究并未完全在电视媒体普及,即使在已经参加收视率调查的媒体中,对收视率的理解和应用也不尽相同。以数理统计和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收视率调查研究,是媒体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电视媒体通向市场的重要桥梁。收视率调查是科学,正确使用收视率调查结果,还有赖于对收视率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在国内电视市场上,综合频道总体收视率呈下滑趋势,而定位准确、节目制作精良的专业频道收视率呈上升趋势。事实说明,频道专业化代表了电视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电视在新世纪实现体制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信息·数字     
正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实施日前,国家标准委批准颁布了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GB/T 30350-2013),于7月1日起实施。《准则》指出,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与国际通行准则须保持一致,调查方法和技术与国际上保持同步,同时又要符合国内电视收视市场的具体情况,保证调查顺利施行。《准则》规定,数据提供方必须对样本户资料严格保密,严防受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收视率调查正日益显现出不足,尤其是测量非电视渠道之外的传播情况。如何在数字时代针对多种收视终端和播出方式开展准确高效的收视率调查,是对全球电视市场调查业的挑战,也是调查技术变革的巨大动力。本文以美国尼尔森公司为例,探讨数字时代收视率调查的挑战与变革。一、尼尔森公司收视率调查体系简介目前,美国每年电视广告市场的总值达到了638亿美元。在这笔巨额广告的投放过程中,尼尔森公司扮  相似文献   

14.
电视节目收视率成为整个产业运转的通用货币之后,为电视机构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交易尺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视事业和产业的进步。但是,一些电视机构过度追求收视率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日渐显现,有识之士开始追问:收视率尺度真的那么有效吗?如果出现收视率数据造假的情形,该由谁来调查和追惩?收视率数据造假现象的存在,究竟什么力量才是其真正的推手?怎样才能保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调查显示,在国内电视市场上,综合频道总体收视率呈下滑趋势,而定位准确、节目制作精良的专业频道收视率呈上升趋势。事实说明,频道专业化代表了电视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电视在新世纪实现体制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收视率是检测电视媒介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的量化指标,也是电视媒介实现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手段。在受众研究的课题中,收视率又是研究受众收视行为、心理规律的重要依据。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业对收视率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各种调查公司蓬勃发展.仅上海一地就涌现了40家能做收视率调查的公司。那么,收视率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公正性又如何?我们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常常遇到一些疑虑、困惑,有时甚至是无可奈何。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供受众研究工作者思索。  相似文献   

17.
收视率,电视行业永远不得回避的一个话题,伴随着电视行业的兴衰发展而存在,是评价某个节目受众市场大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是电视节目组招商引资、维持自己节目发展的资本,成为行业的硬通货。由于收视率对每一家电视台的生死如此重要,因此收视率的调查衍生出了一个近百年的产业。本文起手于描述美国、中国的收视率发展历程,随着中国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市场化,剖析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来弥补之前的弱点。  相似文献   

18.
梁昊光  倪桓 《视听界》2002,(3):9-12
在国外,收视率调查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国内的收视率调查则延迟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有人尝试。收视率调查目前已倍受业界重视。收视率调查的作用和电视传播的意义收视率调查已成为介于媒介业和广告业之间至关重要的相关行业。收视率调查数据对电视传播内容及节目制作、广告商选择都起着决定作用。收视率是通过抽样调查进行估计的,这个抽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凭借“5A”(Advanced先进的、Accurate准确的、Accredited获得认证的、Audited接受审计的和Accountable可靠的)的服务理念,力克世界知名收视率调查机构———AC尼尔森,夺得香港2006年收视率调查合约。作为中国最大的市场研究机构,CSM能够在香港击败老牌竞争对手AC尼尔森,开辟境外业务,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占领一个地区电视收视率市场本身。首先,CSM在香港公开竞标的成功,可以实现同时购买两家收视率的电视台的“统一”,专心于CSM。目前,中国的广播电视市场发展迅猛,对收视率和收听率的需求越来越…  相似文献   

20.
收视率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广告公司WPP恶意收购了TNS以后,与AC尼尔森公司进行了部分资产互换,尼尔森公司从2009年起退出我国电视受众收视率调查领域,独留下TNS下属的央视一索福瑞公司,造成了独家垄断的局面.本文从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冲突角度对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现状提出新的批判观点:由跨国广告公司独家垄断的电视收视率调查领域应该受到监管;对广告收入过分依赖,陷入"收视率战争"的我国电视体制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损害;"收视率至上"的行业思维是电视内容"低俗化"的内在动机;在收视率指标摆布下的中国电视媒体正在丢失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