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诗》在先秦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播。春秋时期,赋诗之风兴盛。进入战国,诸侯争霸,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宗主的地位,朝聘、盟会等活动不得不终止,“赋诗之风”这种文化现象失去了发挥原有作用的社会条件,用诗之风在诸子尤其是在儒家著书立说中得以继续。本文将从用《诗》的角度分析孟子对孔子诗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4.
九华山在上世纪中叶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首极为珍贵的李白逸诗《唐李太白宿寺.五言古风》。文章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及田野调查证明:李白的《宿寺》之"寺"即是九华山之无相寺。  相似文献   

5.
《全宋诗·周敦颐诗》中《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之诗题中的“香城寺”为“香林寺”之讹误,因为“香城寺”在新建县,“香林寺”才在万安县。另《四库全书·周元公集》中该诗题作《香林别赵清献》,其中的“清献”为“虔守赵公”(赵抃)之谥号,而周敦颐又卒于赵抃前,因而此一称谓是该诗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又一讹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经百年,至今仍未“成型”,一是诗人群尚未“成型”。他们没有稳定而健康的积淀着华夏民族精神的心理结构,不能够完全自立自足,不能自我更新传承,二是诗学尚未“成型”,没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超稳定结构的诗学体系,三是诗歌形式尚未“成型”。没有形成那种为广大社会公众普遍认可,高度体现诗歌的本体特质、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不会因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而脱散变形的诗歌形式,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一些诗人主体精神失落,艺术修养低下,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诗人的贫困日益加剧,这些均严重阻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道光《褒城县志》所载苏轼牛头寺诗,各种苏轼诗集皆未收录,但这一记载渊源有自,明清相关方志可为佐证,此诗题目当为《赠牛头寺明上人》。苏轼至少两次经过褒城,具备创作此诗的条件和可能,且此诗深层意蕴与熙宁元年苏轼除父丧还朝时心境若合符契。牛头寺诗存在并未收入苏轼诗集、仅在褒城地区长期流传的可能,诗作本身也没有任何有意作伪痕迹,因此,我们认为这首牛头寺诗为苏轼佚诗当无可疑,应当据以补遗。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诗陷入了低谷。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语方形式和情感倾向待新诗自身因素而外,本批语的弱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从批评现状来看,新诗呼唤本批评的强化;从接受现状来看,读呼唤本批评;从批评实践来看,新诗本批评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发展和强化本批评对新诗的发展和繁荣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许博渊 《教育》2006,(6):54-55
年齿愈长,往事愈鲜明,青少年时代的事情时时在脑中浮现,历历如在目前,挥之不去。我想得比较多的是家乡的老爷殿和祗陀寺,因为我在老爷殿里念了三年小学,在祗陀寺里念了三年初中,完成了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从孔子复周礼,墨子用夏政,直至康有为维新变法,声言继承孔子的事业,托古改制,都是一个政治概念,同时,它早已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民族心理积淀,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对诗学起着抑制作用,以经学论诗,以诗言志,主文谲谏,同化诗的审美言情本质,理性实用功利主义成为诗不堪承受之重。导致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及创作走了许多弯路。  相似文献   

11.
生肖谜语诗     
传统风俗生肖是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表示的。过去曾有一首谜语诗,二十句.将代表生肖的地支一网打尽.兹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明代文学家杨升庵在大理时期的创作、著述生涯进行了查考,着重从他在感通寺的著述创作出发,阐述了他在文学创作、音韵学研究、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成果和经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学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重生”的哲学影响下,中国诗学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它发于情志,起于兴,成于意境,最终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达于无限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为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暖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用"寺庙"来泛指佛教寺院,罕对"寺""庙"二者进行辨异。笔者此文重在考察寺、庙的本义和历史变迁,并指出"寺""庙"的结合是外来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见证,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刺嫖诗拾零     
嫖妓卖淫这种丑恶现象由来已久,它像毒瘤一样危害着社会,人们对此深恶痛绝,留下了一些痛加声讨的诗。有一好嫖又怕老婆的纨绔子弟,一天深夜方从妓院回家,老婆怒而罚跪床前。此事传扬开去,有人模仿其口气作诗:  相似文献   

17.
闺怨诗和宫怨诗都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主要写女性渴望正常生活而求之不得的情感缺失和生存悲剧。闺怨诗主要描写独守空房的女性的忧伤怨恨,宫怨诗主要描写幽居深宫的女性的孤独寂寞。两类诗都充溢着一个“怨”字,笼罩着一种浓浓的感伤情怀,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婚姻问题的种种复杂心理。这类诗歌在《诗经》中就大量存在,两汉南北朝时又获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月,徐有富教授新作《诗学原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积作者数十年之功,不仅对诗学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且为诗歌理论的普及与通俗化作出了不少努力。该书堪称学诗的门径,赏诗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著名思乡诗。诗中的"巴山夜雨",既描写了四川盆地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现象,又包含着诗人细腻的感情和高超的写作艺术。该诗写作于李商隐任职梓州幕府时期,写作地点为唐代东川节度使辖区,即今天四川省三台县及其附近的嘉陵江、涪江流域地区。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是古典诗学的奠基之石,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话语传统,使得话语构成中的言与意、比与兴、文与质发生某些嬗变,从而形成了以感悟式、隐喻化、多义性、模糊性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