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橘的境界     
橘生于淮南为何果实甘甜,生于淮北就果实酸苦呢?——水土不一样啊。—对于植物来说水土可以限定它品味的好坏。对于人来说,人生境界是全部的真谛。境界是我们自己伸出手来,触摸心灵时找到的一种感觉,那感觉提示我们,境界是来自我们对自己心灵的一种需求,或者慰藉或者豁达。清高是一种境界,淡泊也是一种境界;入世是一种境界,脱俗也是一种境界;认真是一种境界,随缘也是一种境界;浪漫是一种境界,稚拙还是一种境界—当你的心灵容纳下坦诚和博大的——时候,你的人生就投靠了某种境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对境最完美的点化,是境界之上…  相似文献   

2.
嵇康人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诉求和审美境域是“本真”生存。“本真”生存来自于自由洒脱、自然任心,所谓自然任心,即自然而然、任其自然,其美学意义表征着对现实世界与“名教”的超越,对自我种种欲望的超越,实质上则意味着一种超尘绝俗、一往不复的自由精神。在此意义上,淡泊、恬淡、自然、“本真”生存则成为嵇康美学审美诉求的内在逻辑,但这种“本真”生存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本真”生存,即不是通过认识必然和改造客观世界而有的“本真”生存,而是一种诉诸于一己心灵体验的“本真”生存,可以称之为存在论的“本真”生存,这种“本真”生存之境是嵇康审美诉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也常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告诫自己。王彦伟在长达23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生涯中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保持住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4.
俭能养德     
俭,节俭、节约之意。所谓“俭以养德”是指节约不仅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还有修身育德功能。作为中国人,这句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它来自于诸葛亮《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是,这句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不容易,尤其是当下全面迈向小康、部分已经富裕的人群。  相似文献   

5.
A读月,是我们不能忘怀的心灵之约。“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历来是文人学士们尊崇的人生乐趣。读诗中“月”,读月中“诗”,品评一下“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唐·张若虚)的怀想,或“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的景致。浮生若梦,忙忙碌碌“为稻梁谋”,能淡泊如是,夫复何求!不能想象,  相似文献   

6.
【引言】 孔子云:“仁者静。”诸葛亮告诫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欧阳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曾国藩于家书中明示:“静坐思,心正气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这些先贤十分重视用“静”治理心灵家园,修身养性,认为宁静的心境可以使人思虑全面、深刻、敏锐、细腻,有利于开发智能;  相似文献   

7.
教育不能没有对“心灵”的关注。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指教师的心灵,也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笑是一种表情动作,是感情外露的表现,是折射人们心灵的一面镜子。从诗人的笔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笑”中可以判断出人物内心的情绪,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问君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山中问答》),诗中李白笑出了悠然自得,淡泊功名利禄的闲适心情,也流露了诗人寄情山水、洒脱不羁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曾几的很多禅诗契舍着“茶禅一体”的精神,散发着神物相通的韵致,浸润着幽谧的空灵之关。曾几援禅入诗之作中.充满佛趣禅韵的意象,幽清空灵的意境,是其淡泊超然心态的生动写照。曾几在追求人格完善之时,希望以佛禅觉悟获得生死解脱,远离尘世喧嚣的幽静,使忧患悲戚无处安身。他追求的心灵境界既浩然充满,又虚静冲淡,湛然空明,由此形成淡泊自持的超然心态。  相似文献   

10.
潘云霞 《教师》2011,(12):116-116
暑假里在家认真阅读了郑杰老师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中感想颇深,它以深刻而细致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安宁、亲和的心路历程,"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它那平静快乐的方寸田园,让我们每一颗浮躁而驿动的心灵安详而平和。它坦然而率直地告诉我们,教师要有所追求,要有个人的成长,要跳出昆德拉所指出的“被缩减的生活旋涡”,让我们不致“在旋涡中宿命地黯淡”,坠入遗忘,而应去追求丰富的教育生活和精神价值,工作着,并快乐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1.
感悟淡泊     
缪国平 《教师》2012,(19):125-125
何为淡泊?《辞源》释为恬淡,引《抱朴子·广譬》语:“势利不足移淡泊之心”.意思是说不追名逐利。《辞海》的解释添了两个字,为恬淡寡欲,引曹植《蝉赋》云:“实淡泊而寡欲兮,独乐而长吟。”翻查古籍,纵览人生,发现淡泊犹如一颗耐嚼的橄榄,品味越久,感悟便越多.意味也越觉悠长。因为淡泊渗透于人类生命的琼浆之中,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12.
人往低处走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追求金钱名利、物质享受已逐渐成为一些人的时尚,如此,是否还能在心灵的一隅保留一块宁静、淡泊的净土?“人有时也是应该往低处走。”这便是现代人面临的一种艰难的选择。然而。“不管一切感官的享受如何富裕,我们的心却饥饿着。”本文立论新颖独特,见地较为深刻。  相似文献   

13.
王丽娟 《宁夏教育》2004,(12):14-15
“心灵施暴”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它是指教育者忽视学生的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施用冷漠、恐吓、贬低、训斥、辱骂等手段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灵伤害。“心灵施暴”比起“体罚”一词来人们对它可能有点陌生,但对“心灵施暴”的现象却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14.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心静淡泊     
心静淡泊刘礼革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明教师的灵魂首先是纯净高尚的,然后才能成为“塑造下一代灵魂”这一巨大工程的师表。心静淡泊不是说对工作无一点热情,对学生无感情,而是说作为教师不要太注重“物质享受”,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心静淡泊。有的教师...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在中国大陆“三毛热”迅速席卷开来,笔者也被“卷”了进去。前边虽已写过《真情应在淡泊中》,对三毛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评介,但总感到意犹未尽,想再写点什么与广大读者共勉。著名作家郁达夫说得好:“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三毛的作品,是她自己货真价实的“白叙传”。这种“自叙传”,一方面在作品里保持住三毛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作品里所描写的内容都经过了三毛自己的内心体验,是她自己的内心里折射出来的光芒。正如美学大师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7.
“仿格作文”和仿写最大的区别是“仿格作文”的核心理念是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这就是说。“仿格作文”不只注重文章形式上的模仿.更重要的要注重文章的审美意蕴和哲理情思对写作者心灵的摇动和激发。从这一点出发,仿格作文就解决了写作的兴趣问题。在仿格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写作欲望不来自于外部世界,而是来自写作者的内心,来自写作者内心对语言作品的痴迷和沉醉。  相似文献   

18.
宽容     
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 ,上帝将其撒在人类心灵这片静土上 ,种子于是扎下了根。慢慢地 ,两片幼嫩的新芽探出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在微风的抚摸下 ,它摇头晃脑 ,绽开笑靥 ,展现着自己生命的活力。“热情”的阳光照耀着它 ,“悲怜”的泪水浇灌着它 ,使它茁壮成长 ,在绿叶中 ,一颗小蓓蕾已羞赧地露出了脸……花儿绽放了 ,像“热情”的阳光一样灿烂 ,像“悲怜”的泪珠一样晶莹剔透 ,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 ,这是宽容之花 ,是人类心灵沃土培育的结晶 !宽容 ,它像来自天上的水 ,凝聚着宇宙的无限广大 ,收集着数万颗璀璨的星辰 ,吸取着月亮的灵气与光华 ,…  相似文献   

19.
济慈的“消极能力”是他区别于其他浪漫诗人的重要标志,但它不是指灵感或创作时的迷狂状态,而是说要避免个性入诗。即使平时也要保持淡泊的心境。  相似文献   

20.
韩学红 《教师》2011,(30):27-28
春花烂漫的五月下旬,在江苏“教育圣地”——南通,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以下简称“特后”)高研班的学习。这次为期七天的学习,对于我这个来自苏北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不啻一场精神的盛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给予我的收获是意义非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