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X儿”产生理据上分析“儿”的性质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分析“X儿”里“儿”(指词缀)的语音、语法、语义等情况。还是从“X儿”产生的理据上分析,都证明“儿”是一个语素。从“X儿”中“X”的词性情况和“儿”在“X儿”中的语法作用以及“X儿”的整体功能等方面分析,“儿”具有如下作用:即语音标记作用、语法标记作用、语用标记作用和语义标记作用。上述作用往往交叉使用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李培涛 《现代语文》2010,(1):101-103
河南获嘉方言中的“V叫A些儿”是连动结构,只能用于祈使句,表示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V这个动作并且达到“A些儿”的程度,它由古代汉语的特殊使役结构“V1+使役动词+V2”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4.
从构词与构形两个方面分析涿州话中后缀“儿”的语法功能。构词功能表现在“儿”可使不成词的语素成为可以自由运用的词、使甲类词变成乙类词、使词义发生变化、构成四字熟语等。构形功能表现在“儿”可加在各类词或熟语后边,表示一些附加的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及语法化学说的理论,分析了“动+儿”、“形+儿”、“名+儿”这几种结构,说明了其中“儿”语素的性质,提出现代汉语中存在着构形语素“儿”和构词语素“儿”,阐述了构形语素“儿”和构词“儿”语素在功能上的差别,给出了判断这两类“儿”语素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儿”缀的形成与发展,历经唐朝、两宋,到元明清时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独立成音节的后缀演变为不能独立成音节的几化。本文根据刘坚编著的《古代白话文献选读》及各时期代表作进行封闭性研究,把“儿”缀在近代各时期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儿”缀在发展中的语法功能及语用特点。本文根据实例分析验证了王力的说法,即“儿”作为后缀出现于唐朝,各时期发展又各具特点:要注意先秦典籍中“儿”字不被认为是词尾,两汉时期“儿”开始用于人名,一直传到后代;隋唐时期“儿”字已完全虚化;两宋时期“儿”缓广泛用于各类名词性成分后,有多种新用法;明清时期“儿”缀在形容词重叠的形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石门方言里,“儿”有两种基本的构词方式:“非重叠 儿”与“重叠 儿”。这两种构词方式处于不同的历史层面。它们在构词能力和演变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目前,“非重叠 儿”已走向消亡,“重叠 儿”成为惟一的儿化构词方式。新旧两种构词方式的交替在石门方言里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8.
与普通话相比,河南罗山方言的"些"的意义和用法都很特殊。根据表达的词汇意义可分为三类:一,词汇意义实在的"些";二,词汇意义有虚化迹象的"些";三,词汇意义完全虚化的"些"。分别从语法格式、语法意义、词义特征及语用等角度对这三类"些"进行讨论,从而揭示出罗山方言"些"的特征。而且,当今罗山方言"些"词义的三种形态正反映了"些"词义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儿”是《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之一,统属着两个汉字,但许慎对其解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古文字学的角度,以“儿”与“殳”之间的语音、字形联系为出发点,全面考察其能否构成部首、作为“殳”构件时的字形演变及许慎将其作为部首的原因。分析了许慎认为从“儿”部的字“儿”和“鳧”的构成及其归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些"和"点"都是不定量词,它们在作定语使用时,有很多不对称现象。定语位置上的"些"和"点"用作重叠式时是不对称的。当它们用于否定句中以及修饰时间名词时也会出现不对称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都需要进一步去解释。  相似文献   

11.
吕娟霞 《文教资料》2010,(28):27-29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许多称呼是随儿而称的,这些称呼词我们称其为“随儿称”。本文对“随儿称”加以一简单界定、分类,并指出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语用动因,以及所产生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遵义话既有儿化韵也有自成音节的儿尾。遵义话的“儿”尾有久远的历史,有的“儿”尾仍保留了“儿”的本义,但目前“儿”尾词数量不多,现有的“儿”尾词也正在急剧减少。通过实地调查,对遵义话“儿”尾词的数量、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其重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前人对“A点儿”的研究分析,阐述“A点儿”的含义,论证“A点儿”属于构式,并列举实例阐释“A点儿”祈使构式固定的两个构式义,探讨两个构式义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关系,同时分析“A点儿”祈使构式中“点儿”的祈使语气作用,A的三个语义限制条件(非贬义、静态、可分等级形容词),并从构式语法视角考察“A点儿”构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史记》中的“老人儿啼”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的句子。“儿”被认作是名词作状语在语法上没有根据,应是主语;“老人”与“儿”也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老人儿啼”的名意应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5.
“些”字是一个常用现代汉字,现代使用的字义与基本义相差甚远,《说新附》云::些,语辞也,见楚辞,从此从二,其义未详。“些”字的字形何以从此从二,令人费解,本认为王引之父子所言,“些”乃之何,可信,以字的些之二只是一个区别记号。《中大辞典》说它是从此从二的会意字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各种教材在“小熊儿”的儿化读音上存在的分歧,提出了确立“小熊儿”即韵母iong的儿化规范读音的前提和规范读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儿”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汉字,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汉语“儿”缀与“儿”化的区别,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研究、收获成果,但却很少有人摆脱语音学研究的狭隘,进入语言学的其他研究领域。本文将从前人未涉及领域出发,略论修辞对宜宾方言“儿”的构词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河南方言中,“抹儿”一词有“能力、本事”的意思,该词在《金瓶梅》中就已出现,徐州等地也在使用,但其得义缘由一直还是个谜。本文从方言出发,对“抹儿”追本溯源,认为其义来源于古代武将的标志性头饰“抹额”,由此引申出“能力、本领、本事”之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语音的连读同于“抹儿”之音而最终记作“抹儿”。“抹儿”和另一方言词“一抹儿”进行比较,指出两词虽然形式相似却有不同的得义缘由,并且两词都已有消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梅雪静 《文教资料》2013,(31):160-162
“儿”字在商城方言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在功能上,既可以充当词根语素,也可以充当儿化的标志。这两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儿”字的位置不仅可以出现在词尾或词中,还可以在一个词里连用。在儿化的使用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儿化现象,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等儿化的现象也很多。很多词语必须儿化才能成词。还有一些不儿化也能成词的词,也可以儿化。  相似文献   

20.
“拿”在湖南汝城话中既可以作动词也能作介词,作介词时既能表处置,又能表被动,还能表施与。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拿”的意义和用法;(2)“拿”的歧义及其消解;(3)“拿”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