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昭君》的艺术构思 剧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实则即是深入生活去探索并且揭示真理的过程,犹如开挖矿藏去采选珍贵的稀有金属。曹禺写《王昭君》,正就是从历史生活土壤的深处去开发与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的。 《王昭君》之所以不同于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根本原因就是曹禺完全从人民大众立场去认识历史并开掘了主题。尽管进步的史学家正确地阐述过西汉和亲政策这段史实,而诚如  相似文献   

2.
昭君出塞是历史剧的传统题材,王昭君的命运一再被剧作家改写。本文从《汉宫秋》与《王昭君》两部剧的情节、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意义深入挖掘其命运内涵。  相似文献   

3.
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汉唐时代汉族统治者为了保持边境地区的稳定,经常采用和亲的手段来加强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当数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了。特别是昭君出塞,由于王昭君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千古流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故后世也称明妃)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为了得到西汉王朝的支持,使部族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结果王昭君被送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  相似文献   

4.
王昭君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倍受青睐,且具有巨大的言说、创新空间。这种持久审美价值从文学接受层面来看,历史记录的空白搭建起的召唤结构,使王昭君审美价值创造成为可能;与文人气质命运契合,建立在共鸣基础上的对话,提升了王昭君审美品质;与宏大民族历史主题密切联系,开拓了王昭君审美价值空间和高度。  相似文献   

5.
王昭君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倍受青睐,且具有巨大的言说、创新空间。这种持久审美价值从文学接受层面来看,历史记录的空白搭建起的召唤结构,使王昭君审美价值创造成为可能;与文人气质命运契合,建立在共鸣基础上的对话,提升了王昭君审美品质;与宏大民族历史主题密切联系,开拓了王昭君审美价值空间和高度。  相似文献   

6.
汉代和亲政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剧《王昭君》的发表和上演,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也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汉代的和亲政策。在汉代,有九位公主远嫁匈奴、乌孙,昭君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时间较晚;她之所以独擅盛名,那是历代墨客骚人宣传的结果。如何看待汉代的和亲?现在还是个聚讼未决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 对许多人的一生来说,这都是一次命运的转折,一次可以由自己操控的命运转折!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太多。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历史记载上的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答: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有不少是以它为题材的(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的京剧《汉明妃》等)。王昭君一直被描绘为一个远嫁异域、际遇凄凉的女子,她的出塞也就成了人间悲剧。直至最近曹禺同志的新作历史剧《王昭君》发表,才一改王昭君这种旧的、不符合历史的传统形象,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下面就谈一谈历史记载上昭君出塞的原委。自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立国起,历经惠帝、文帝、景帝,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间,由于国力微弱,西汉王朝一直对它北方强悍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以汉族皇室之女许配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金帛,丝絮,酒、米、食物  相似文献   

9.
昭君出塞自有诗作留传下来,一直被历朝历代的人歌咏渲染,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宋代吟咏昭君的诗作比前代作品出色的地方在于它们借昭君出塞这一事件对人生的命运,尤其是士大夫的命运与追求,作了深入的探讨。宋代昭君诗作中出现的否定和亲政策现象与以和为责的外交思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王昭君和李香君的命运是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从历史剧《汉宫秋》《桃花扇》中的儿女情长中不仅可以感慨红颜们"一片芳心徒悲壮"的命运,更能感受到历史剧给我们带来的兴亡之思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从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看汉唐和亲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实行过和亲政策,汉唐两朝还留下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人藏的佳话。昭君和文成公主的远嫁对其政权的稳定、民族关系的缓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汉唐和亲政策产生的现实基础、思想观念以及相关的治国方针的对比,我们看到唐代的和亲政策比汉代更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指出:汉王朝同匈奴奴隶制政权之间的"和亲"问题,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两种不同意见争论了两千多年.和亲在汉代是一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文臣武将们都在激烈争论和亲政策的好坏利弊.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仍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一种"妥协的政策","暂时缓和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军事进攻",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成为汉和匈奴和好的历史佳话".另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历代诗人对毛延寿颠倒妍媸的批判,宋代诗人从统治者、和亲政策、女祸、人生命运等角度切入,对毛延寿进行了截然不同的解读,表现出了谅解与同情.这些解读主要受到宋代文人优越的境遇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理学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反映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西汉的和亲政策伴随了西汉政权的建立和衰落的全过程。在西汉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和亲类型。作为历史必然,西汉和亲政策在减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一个女性的个人命运赢得诗人词客普遍的关注和反复的吟咏,而又历久不衰,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特别是王昭君之所以牵动诗人词客之心者,又与西施、杨贵妃等人不同,她主要不是因为美色或爱情等等,而是因为她的命运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万箭穿心》以武汉市井为生活背景,讲述了一个底层人物李宝莉跌宕起伏的一生,笼罩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本文通过对她悲剧命运外在因素与个人局限的探源,分析方方探求女性命运由寻求外围突破到实现自身突围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一生写过130多首妇女诗,把现实主义笔触深入到当时妇女的各阶层,从农妇、蚕姑、绣妇、伐薪女到被缚的闺秀、难嫁的贫女、子被夺的弃妇,从阔傲的商妇到可怜的尼姑、歌妓,直到宫女与王昭君,写出了她们的爱和恨、辛酸与不幸、迷惘与反抗,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妇女的悲惨生活,表现了对妇女命运的极大关心,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然而,历史上却有人攻击他“淫言碟语”、“非庄士雅人”,恨不能“法以治之”。这实在是一桩将功问过的“冤案”。  相似文献   

18.
王昭君的故事是无数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乃至成为一个文学母题。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有关王昭君的诗歌中,由于思想观念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不同作者对这一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评价诠释,这使得不同时代诗歌中王昭君的形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时期,和亲政策对于减少战争、稳定边疆、统一国家、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就其和亲政策的内容、目的、特点、作用等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倘我为马     
马的一生像人的一生,也有着命运的区别。 军马的一生豪迈荣耀;赛马的一生争强好胜;野马的一生自由奔放;而役马则一生如牛,注定了辛劳到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