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以来一直为马克思主义者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普及和宣传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依据,其作用和地位不言自明。但伴随着世情、国情、民情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时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找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闽西红色歌谣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闽西红色歌谣从话语建构的主体上突出主体性原则、话语建构的内容上突出重点性原则以及话语建构的载体和形式上突出适切性原则,坚持“谁在说,为谁说,说什么,怎么说”的话语范式,有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发展,进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其历史经验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时代命题中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在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和较量中彰显自身的逻辑力量和影响力;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机遇,创新理论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立足社会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建设一支宏大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兼职队伍。  相似文献   

4.
从话语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存在理想话语与现实话语的落差、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阻隔、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的冲突、网络话语与权威话语的失序等困境,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中国梦作为一个全新的话语体系,实现了由预设话语向平等话语、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单一话语向多样话语等的转变,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主体的心理、生活、接受习惯等需求。所以,在中国梦话语体系下,可以通过话语创新、话语体系逻辑结构优化、话语表达方式丰富等,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理论掌握群众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既是话语展开的过程,更是话语权博弈的过程。话语权固然重要,但这种重要性最终要建立在话语质量基础之上,换言之,话语质量生成并塑造着话语权。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四个“结合”的思路,即通过两种“语境”、两个“系统”、两个“世界”和两个“取向”的结合,实现话语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网络技术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网络冲击着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手段,加大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网络中大量不良信息的存在削弱甚至抵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削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利益分化、群众信仰缺失、大众化推行的理念和方式的不足等挑战,其原因在于生产方式的变化、体制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遵循归属感原则、实事求是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民主平等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以正确的对策和措施去推行,才能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其思想源流的基础上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至少要从五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是研读经典著作;三是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四是走群众路线;五是遵循传播规律,利用电子媒介。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着现实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必须立足现实国情,积极探索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如何实现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由于论证方式或术语显得深奥,因而很难具有亲和力,今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崭新命题提出后,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舞台,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领域。因此,要多方面,多角度的探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的途径,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可通过宣传教育路径、政策路径、文化路径、实践路径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大众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为平台,以大学生思想内涵提升为重点,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原则,以教育主体行为的一致性、理论普及话语的大众性、校园舆论营造的强势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等为路径,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阐释,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来看,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统一中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了基于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的理论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凸显的是理论深入人心的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贯彻立足当下的理想性、基于利益实现的认同性、尊重差异的层次性的原则。进而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主体与接受主体相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视角,在理论建构、领导示范、制度安排、传播方式以及话语方式上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三方面的新课题:第一,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群众的心理特点、思想特点,因势利导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第二,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媒,加强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第三,如何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组织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针对新问题,文章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对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因素进行了探究,认为当前社会思想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特性、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方法待改进等因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挑战。由此指出,在路径选择上,须对上述现实挑战做出深刻的回应,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导向性、实现理论的通俗化、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契合人民群众的思想需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理论创新、要贴近生活实践、要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积极推进体制建设,拓宽宣传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于大众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化"之依据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承担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指导社会实践,而且要用大众的实践经验和被提升的新理论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两个方面,着重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传播过程中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介的改进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