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优优 《湖南档案》2014,(1):7-10
1942年春,新四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张云逸,在盱眙县黄花塘师部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尽管师部窗户大开,里面依然炯雾缭绕,张云逸不时地咳嗽,他知道这是干部们在抽着树叶卷起的喇叭烟。散会后,竟有几个战士溜进会议室捡拾烟屁股。张云逸深有感触,找来第二供给部部长胡弼亮说:“我们当领导的要关心干部和战士的生活问题,吃的、穿的、用的都得关心解决。  相似文献   

2.
张鹏 《中国档案》2007,(6):63-63
77岁的闫丽声,总算能够踏踏实实地过个国庆节了。半个世纪以来,她厮守着一句嘱托,一直帮一位战士保存一张杨开慧烈士与毛岸英、毛岸青母子3人的照片。近几年。随着年纪的增大,老人总是盼望着这位解放军战士回来取这张照片,为这半个世纪的嘱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现在,我的心踏实多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嘱托,总算有人来帮着完成了。”2006年9月30日,老人将照片交到沈阳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手中后笑着说。  相似文献   

3.
芊芊 《湖北档案》2014,(12):34-36
1942年春,新四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张云逸,在江苏盱眙黄花塘师部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尽管师部窗户大开,里面依然烟雾缭绕,张云逸不时地咳嗽,他知道这是干部们在抽树叶卷的喇叭烟.散会后,竞有几个战士溜进会议室捡拾烟屁股.张云逸深有感触,找来第二供给部部长胡弼亮说:“我们当领导的要关心干部和战士的生活问题,吃的、穿的、用的都得关心解决.我们能不能办个烟厂,解决干部和战士们的抽烟问题.”胡弼亮听了很惊讶,办个烟厂谈何容易.张云逸说:“你们供给部是有办法的,当然困难是难免的,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把烟厂尽快办起来.”  相似文献   

4.
2002年,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被一个纪录片勾了魂,片子叫《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讲述北京胡同里一个剃头匠88岁了还在为人们做活。老人瘦弱、佝偻的背影一直在他的心头萦绕。2005年初,老人的形象又按捺不住地跳了出来。哈斯朝鲁千方百计找来了纪录片,和后来的编剧冉平一起看。看完后冉平问:你想干什么?哈斯朝鲁说,我想把他拍成电影。冉平问,你为什么喜欢  相似文献   

5.
<正>"6·9"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四川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了一批白发苍苍、精神矍铄、手住拐杖的老人们。他们中有抗战老兵、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战士、有曾经战斗在工作一线的主要领导......在解说员的引领下,老人们驻足流连于"百年四川""四川名人""四川馆藏精品档案"展厅、档案抢救与保护现场,戴上老花镜、手拿放大镜,凑在展板前,一字一句,一页一页,兴趣十足地观看、阅读、评论。老人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1月27日,一位中等身材、头戴鸭舌帽、身材单薄、身穿棉大衣的老人,来到营山县档案馆档案查阅室。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加盖了村委会印章并有整篇密密麻麻的村民亲笔签名的证明书和一本待编撰的家谱初稿、一张所需资料的清单。老人名叫郭绍青,是县委办的退休老干部。郭大爷说他想查找一位名叫郭长海的红军战士的资料,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想到档案馆来碰碰运  相似文献   

7.
1989年“五·四”青年节前后,新疆电视台和自治区团委联合举办了“青春年华”电视专题节目展播,新疆武警总队摄制的电视专题片“路基石”获得一等奖。“路基石”(以下简称“路”)一片应该说是近几年来新疆部队电视工作者为观众献上的一个好节目,十分难能可贵。“路”片以新疆武警部队驻守在高原铁路线上的一个偏僻哨所为素材,真实地描述了哨所战士的执勤和生活情况。既没有平铺直叙的介绍,也没有浮光掠影的拔高,而是通过电视艺术手段将小站环境的寂寞、条件的艰苦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如临其境,感受到人民战士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满腔的忠诚。可爱的战士,朴实无华,在他们的眼里,职责是神圣的。每天9点15分这个时刻,列车从这里经过;就是这个时刻,牵动着哨所战士的心,寄托着哨所战士的情,记录着战士的生活,铭刻着战士的赤诚。“路”片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时代的一个主题,人民军队发扬光大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神仙湾——在地图上看,它不过是千山万壑中  相似文献   

8.
禹菲 《新闻三昧》2007,(12):54-56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他,来自另一个国家,却同中国人民一起参加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并且为此经历了种种坎坷波折,甚至生死关头的考验,却始终坚定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并肩作战;他,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9.
1943年夏,苏联红军和德国法西斯军队在库尔斯克展开大会战,最后以苏军的辉煌胜利而结束。其中在普罗霍罗夫卡展开的激战,双方共出动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大战……时隔62年,当年的年轻战士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然而,对历史亲历者而  相似文献   

10.
发表在《大众日报》1992年8月31日第一版的消息《有这喜报,债免了》,先后获得山东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足以说明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新闻。作者喜欢抓“活鱼”,这则消息就是他到某集团军开会时,跑到营房与战士们促  相似文献   

11.
《新疆新闻出版》2014,(4):19-19
2014年8月9日上午,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揭牌成立。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学军出席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干部宣布大会暨揭牌仪式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主持会议。会议宣布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干部任免决定,李学军、艾尔肯·吐尼亚孜等共同为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揭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自治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自治区组建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将原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相似文献   

12.
去年底,我由记换岗当了编辑,并接手《战士视点》。该专栏前任责任编辑何呜鸿告诉我,这个专栏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我理解就是要为战士掘一口井。井中有清泉,泉透明、纯净、甘洌、滋润,具有“解渴”、“养人”之功效。  相似文献   

13.
刚进90年代,新闻媒介相继报道了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一位“烈士”仍然健在的消息。这位活着的“烈士”,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记述的战斗英雄李玉安。 1991年秋,湖北省竹溪县税务局一位干部向我们提供了魏巍笔下另一名“烈士”仍健在的重要新闻线索。这位干部告诉我们:他在竹溪县兵营乡搞社教时,碰到了一位老人,是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战士。在交谈中,这位干部问老人知不知道李玉安,老人回答说:“怎么不知道?李玉安是我同班的战友。”接着,老人向他讲述了同李玉安一起参加松骨峰战斗的经过。这位老人现年63岁,现名张德礼,原名张贵生,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记述的烈士张贵生同名同姓,一字不差。在向我们提供上述情况时,热心的税务干部还带来了老人的复员军人证,证件上姓名与所讲的情况完全相符。好一条新闻“大鱼”!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县电台、电视台几位同志都准备前去采访。这一情况立即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国庆长假期间,某电视台做了一期节目,将十几年前在医院抱错了孩子的两家人请到演播室现场认亲并谈感受,现场哭声一片,让人为之伤悲。我以为,节目不该这样做。我想起了这样一件往事。10年前,笔者所在部队有位战士,其父在他和妹妹很小的时候抛弃他们母子,和家乡的一位女学生同居,并且又生了两个小孩。他和母亲、妹妹多年靠拣垃圾维系生活。这位战士参军为的是锻炼好身体,日后好找父亲“算账”。到部队后,他思想很不稳定。部队领导得知此情后,积极做好这名战士的思想工作,鼓励他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并派出保卫股的同志多次到战士家乡…  相似文献   

15.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6,(6):27-28,41
去年12月29日,《人民前线》报在一版头条位置,突出宣传了上海警备区海防某旅海防一连战士周继根身患绝症后发生的战友之间、军民之间的感人故事。稿件刊出后,上下反响都不错,军区领导给予肯定和表扬。周继根生前所在连的官兵纷纷给报社打来电话或写信,称赞这篇报道生动感人,真实再现了周继根与病魔抗争、关心连队建设和病友的画面,寄托了他们对战友的怀念和哀思。上海市的一些读者也纷纷给作者写信,盛赞报道中关于新时期的军民鱼水关系的内容感人至深。尤其是稿件中报道的上海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8个月负债照顾一个原本素不相识的战士,充分说…  相似文献   

16.
刊中报     
●军事记者编辑部●总第164期●2003年第8期本报讯胡跃进、丁心栓报道:历时20天的海防某师战士新闻骨干培训班日前圆满结束,这是这个师实施培养新闻人才的又一重大举措。这个师先后多次举办战士新闻骨干培训班,不仅聘请军内外资深记者给学员们讲授新闻采访技巧、写作基础等课程,还经常采取新闻小会战的方式,让战士报道员集中采写,互相取长补短,并选派基层报道骨干到新闻单位学习和进修,有效地提高了战士报道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这个师先后有12名战士报道员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而立功,并有6名被提干,8名选取士官,某师注重从战士中培养新闻骨…  相似文献   

17.
去年4月,我代表贵州省参加“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文与做人”演讲比赛。比赛回来后,演讲稿也随之刊出。原以为一桩事儿就这么结束了。9月,一封来自部队的信件飞抵我的案头。写信的战士说:“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爱’的呐喊,这种真诚的爱,都因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畏的献身精神,感召着我们当代军人。”几天后,我接到同事的传呼:有一位老人已经是第3次登门找你了。这段经历使我感动。原来老人看了文章后,千里迢迢找到单位,才发现巧逢国庆放假。茫茫人海,要寻找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好不容易等到7天的假期过去,老人在办公室里又扑了一个空。老人留下的话是:文中流露的真情和感人至深的东西太多了。  相似文献   

18.
2012年2月3日,杭州网友@饭团向前看在下城区朝晖社区发现了一位流浪老人,拍照并发到新浪微博上,一时成为一个新闻事件,杭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介入跟踪报道。2月6日,老人被找到.并由杭州网部分义工、杭州几家媒体的记者一路将老人送回了安徽老家。  相似文献   

19.
元旦前夕,新疆军区某团传出一条令人喜悦的消息:八连民族班一年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新闻稿件七十四篇,荣立集体三等功,师里给予通报表扬。有五名战士被兰州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并分别获得《人民军队报》维文版一、二、三等奖。《人民军队报》维文版还报道了民族班七名战士利用课余时间搞好新闻报道的事迹。战士称他们是活跃在军营的维吾尔族土记者。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梓潼县档案馆接到北京市韩姓老人打来的电话,请求帮助其查询1966年办理的结婚登记,用以补办结婚证。县档案馆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后,耐心查找,及时为老人查询到了所需的婚姻档案,并在第一时间将复制件通过快递送往北京,解决其燃眉之急。据了解,韩姓老人夫妇均已80余岁,在北京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