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华文文学研究界,古远清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以及最近在台北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曾在台湾学术界掀起层层波澜,宝岛诗界均把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并称为“南北双古”。  相似文献   

2.
由黄曼君教授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 2 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立项选题 ,是在《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 1 895—— 1 990》一书的基础上 ,经过大幅度的调整、增删最后修订而成。与原书相比 ,新编本有着较大的变化 :一是篇幅缩短了 ,由  相似文献   

3.
1982年至1983年,我在中山大学进修。其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在广州举办年会,王佑夫教授和我在会议之余,谈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问题。我对此有些茫然,但直觉这是一个值得开拓的领域。我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来到新疆,又在哈萨克族聚居的阿尔泰山区工作15年之久。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诗歌与骏马是哈萨克的两个翅膀。哈萨克的阿肯弹  相似文献   

4.
大陆研究台港文学的专家,有两位姓古的先生:一位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研究员,另一位是武汉“中南财经大学”的古远清教授。这“南北二古”,均先后出版了台湾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其中古继堂先生的为《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古远清先生的(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8月版)。‘’北古”的书时间跨度长从“五四”写到当代,计37万字;“南古”的书只限于“当代”,从光复后写到1992牟,总计68万字,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两本著作各有千秋,资料来源不完全一样,所评论…  相似文献   

5.
潘颂德新著《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是一部从容而大气、详备而缜密、深入而厚重的新诗理论研究专著。该书既为专业人员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许多详实的史料,也便于入门者对新诗理论批评的把握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王达敏先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别具一格的学术思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使王达敏先生的学术成果内涵丰厚且独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王达敏先生习惯于从哲学、文化和思想史的视角思考文学,同时坚持“文学是文学”的审美立场。《第三价值》、《稳态学》、《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和《论文学是文学》这一系列论著是王达敏先生学术视角和学术立场的最好体现。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以下简称《思潮史》)是王达敏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新探索和新收获,这是一部修史者在场的有温度的开创性著作,从思想史进入文学史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部著作深度和厚度,而严谨细致的理论辨析和灵动飞扬的文本批评更使其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相似文献   

7.
董学文、金永兵等著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一书是近年来一部总结和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力作,它以科学的精神探究文学理论的发展,以科学的理念探究文学理论当代形态的逻辑,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李伟民教授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中的莎学研究涉及了多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做到了史论结合。它以中国当代莎学研究发展史为线索,又对莎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特定的新见解。这本厚重的著述是中国语境下对莎学研究的“全景式”解读。尤其是蕴涵其中的“莎士比亚批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比较的眼光,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最鲜明之处,形成了莎士比亚批评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冯牧在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史上的地位和成就进行了简明的概述,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冯牧的评论工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0.
由张岂之先生任主编,一些著名高校专家、学者担任分卷主编和编者的《中国历史》(六卷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书六卷约240万字,分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卷、元明清卷、晚清民国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相似文献   

11.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对近年现当代文学史编写过度突出"思想"的现象有所纠偏。全书从"历史的文学"(史料)入,从"文学的历史"(生命)出,以动态、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和丰富的史料,构造出充满原生趣味和现场感的文学史。书名虽曰"写真",然全书贯穿的对话、史论互证的特点,依稀可辨出其中淋漓的生气。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文学史知识、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较开阔的文学史观。研究性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师生的课内讨论和教师的课堂讲授等三个重点的凸显,有效促进学生在掌握教学要求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研究视野、塑造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建构与批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体系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文学场中影响着文学发展和对文学发展如何评价的重要问题.中国当代现存的文学批评虽然有多种批评体系和多种话语系统,但是缺乏能够对当今文学进行有效阐释和批评的原创性文学理论.我们的批评体系和批评话语没有形成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文学批评机制,以应对当今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批评机制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多种原创理论的建立和共存,多种批评体系的平衡共存形成一种合力,对当代文学作出合理而有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郭绍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极富个性特征,其一,在资料收集上,掌握丰富的史料,且注重“史”与“论”的结合;其二,在方法运用上,注重从思想背景切入分析,并贯之“以问题为纲”的编排体例;其三,融入文化革新的时代潮流,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述中国文学批评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社会修辞,中国当代文论近60年的发展过程中,话语策略呈现明显的标志性、断裂性,具体表征为政治修辞、审美修辞和文化修辞的交错更替。修辞形态的转换,是社会历史语境变迁的产物,也是知识生产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但文论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传统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16.
"语境"成为文学批评与研究之中的一个常用术语,不仅是因为语言问题,而且是因为文学问题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甚至还可能与许多非文学的问题相关。因此,从特定的文学语境出发或将文学放在特定语境之中进行评介就成了批评界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文学批评,我们暂且称之为语境批评。然而在语境批评之中,"语境"给批评者提供某种论证视角和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常常使批评者面临诸多的质疑与困惑。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是一个大问题.学界需要确立重建的基本视野和应有的文化与政治立场,与此同时还必须遵循唯物史观,对之予以辩证地看待和理解.在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过程中,对批评家的培育和塑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本身也是复杂的.基于对文学批评价值取向的理想期待,当前,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应着眼于四个主要的维度,即:审美价值的重建、伦理价值的重建、意识形态价值的重建和人学价值的重建.在这一问题探讨的致思理路和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们始终秉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有明显的“文化转向”。从文化批判到文化研究,既是西方理论思潮影响的结果,又是本土文艺现实变化的产物。如何在“转向”中发展、重建文艺学学科体系,成为理论家们争讼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致力于对父权中心主义文化的解构批判,汲取了符号学、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学说的成分,得益于德里达、索绪尔、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的学说,在不断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建构后女权主义理论,倡导差异、多元中心和女性自我意识,以寻求多元身份认同的女性主体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