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际朝 《收藏》2007,(1):133-133
1948年至1952年(藏厅第16饶迥第22年至26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扎什造币厂铸造的“九郭”镀银铜币,直径32.5毫米,重16.5克左右。表面镀银,当银币使用。“九郭”即藏语“十两币”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王际朝 《收藏》2010,(1):132-135
西藏铜币是西藏银币的辅币,始铸于公元1909年(藏历第15饶迥第43年),是西藏地方政府引进了内地机制币的先进工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直到1959年8月10日藏币作废,历时50年之久。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美的图案、较高的制造工艺和变化异常的版式,历来深受钱币收藏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王际朝 《收藏》2008,(1):152-153
藏币中有三种币值为五分的“噶阿”和“噶穷”铜币.“噶阿”铜币又分早期和后期。早期“噶阿”版式较为单一,后期版式较多,而“噶穷”版式则复杂多变。钱币目录中虽有刊录,究竟有多少版式,却未见有论述。现笔者根据多年收集的实物及相关资料分别考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凌雪  洛桑单增 《收藏》2011,(6):107-110
西藏铜币始铸于1909年,停铸于1953年,是地方流通货币种类之一。它的发行在西藏地区曾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不同时期西藏铜币上的文字及图案都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纹饰及其特点一方面展示了铜币设计者的理念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藏地区特殊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新政府在南京成立,并开始铸造民国铜币。开始,各地铸造的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等,面值一般为十文或当十,少量的有二十文或当二十面值的。后来,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面值越来越大,不仅出现了面值五十文或当五十、一百文或当一百的铜币,而且面值二百文或当二百的铜币也有出现,更有甚者,河南省还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铸造了民国期间面值最大的铜币——面值伍百文的铜币。  相似文献   

6.
李训刚 《收藏》2012,(12):75-75
对于机制铜元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大清铜币宣统三年十文”铜元可谓市场上的热门品种,尤其是品相上好或原光币更是受到铜元爱好者的追捧。但其中不乏赝品。现就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铜币的真假辨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际朝 《收藏》2009,(3):138-139
藏币中“噶启松”铜币俗称“卡冈”,意即二分五厘币。又分早期、后期和花瓣形,早期因大小不同,可分两种。后期纪年版式较多,而花瓣形纪年版式单一。笔者现根据多年收集的实物及相关文字资料分别考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熊传令 《收藏界》2011,(4):76-77
这枚铜币是一位河南古玩商贩早些年到湖南摆摊时卖给湘潭市王先生的。那时铜币根本卖不起价,几角钱一枚,最高一元便到顶了。王先生当时只觉得这枚铜钱很珍稀,从未见过。对方喊价一元,他没还价,算是高价到手的。  相似文献   

9.
张同光 《收藏》2009,(4):118-119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清廷实行币制改革,统一颁发“大清铜币”祖模,要求各省派专员领回依式仿铸。光绪三十二年春安徽铜元局开铸中心阴文“皖”字大清铜币,上书满文“光绪年造”,两边为“丙午”纪年,下分别为币值“当制钱十文”和“当制钱二十文”,左右列“户部”二字,背为大清龙图,上书“光绪年造”,环书英文“大清帝国铜币”。  相似文献   

10.
袁水清 《收藏》2008,(8):134-136
最早的新式机制铜元——清光绪元宝“广东一仙”“广东半仙”,红色政权最早发行的铜元——皖西北苏维埃银行和湘鄂西特区分行发行的1931年版铜币,最先铸造的面值最大的铜元——中华民国河南双旗伍百文铜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