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促进教学与评价向能力、素养本位转型,应基于课程标准,使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要以能力为导向,精心设题;要评价为导向,精准教学;要精当测评,以评促学。这样,才能实现"教语文"的目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张丽丽 《教师》2022,(8):33-35
"双减"背景下的习作智慧课堂,要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评"相互融合的教学生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具有目标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文章阐述了如何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从精准的目标制定、以范本为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一以贯之的评价跟进三个维度,探索以目标为导向,构建"教学评一体"的语文习作...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学生评教的导向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评教已成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能产生积极导向,引导高校教师牢固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评教的导向功能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高校教学管理者要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有序组织评价过程,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教学评价模式应采用多元化设计理念进行构建.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普适模式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六个评价子系统,各子系统均有多向度的评价内容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以保证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吴晶 《江苏教育》2022,(9):42-44+47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学行为、学习能力、诊断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在学科育人的大背景下,教师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因子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精准化教学目标;以评价前置为创新点,具身化教学活动;以反思修正为能力点,动态化课程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李芳  刘乐 《中国教师》2020,(3):116-118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对于学校是个系统工程,也是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促进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变革,成为一个新的命题。郑州市二七区长江西路小学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尝试以表现性评价为抓手,建立"评、教、学"一体化的"以评促教"实施流程,将评价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评价量规转化为学习工具,使评价的过程变成学习过程,努力实践素养导向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借助语文课程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可以准确地定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更精准地落实教和学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学——评"的一致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永漷说:其是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即时评价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前教学工作评价中存在的"功利性"倾向、形式主义迎评和缺少可持续运行等问题,着眼教学工作评价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有机融入日常教学训练,构建了以"教"、"学"、"管"、"保"四大长效运行平台和"评价导向"、"质量步进"、"内力推动"、"外部诊断"四项长效支撑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工作评价长效运行模式,并总结了该模式的主要做法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9.
袁涛 《上海教育》2022,(S1):22-23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教学导向与反馈,从而对生成性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最终实现育人目的。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达到项目教学目标,需要理清学习评价作用域,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构建起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问题,对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同行和督导评价3种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提供了新的教学评价思路、拓宽了评价范围,探讨构建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期实现教学评价数据化、现代化、专业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11.
“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实际要求,教师应在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构建起教学、学习和评价一体化的模式,真正达成由“以学促教”“以评促教”“教、学、评同步发展”主要特征构成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双减”政策下,“教、学、评”一致性也要开拓新的路径,从上述背景出发,文章由精准锚定目标、了解学生需求、实施多元评价三个角度入手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2.
教师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响应新课改要求,强化评价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使高中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构建,让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教、怎样教,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会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有无达成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语文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文提出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式,制定明确评价标准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融合等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文章以小学三年级牛津英语教材为例,浅谈如何利用单元作业设计资源库、设计教学评价内容,通过精准化的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酽 《教育教学论坛》2020,(12):341-342
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评价应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建立与育人理念统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在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本科教学评价应从“评教”向“评学”转变,以多元化评教模式为着眼点,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文化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赵钦良 《教育评论》2023,(5):153-155
从课程视角看,教-学-评应是一致的。评学教一体化的内涵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必须指向教学目标,协调统一。教师要深度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制订学习评价目标,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而对后续的教学作出调整,以期达成教学目标。正确认识评、学、教的关系,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提倡评价先与教学活动设计,实行目标倒逼,评价倒追,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成果,强调教、学、评融合成一个整体.本文以“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例,遵循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学生活动为主线,将评价前置,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学评价思想.  相似文献   

17.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课堂评价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及时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的目的。然而,以往的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基于此,新课程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首先要明确问题,从深度研读语篇,精准目标设计,精准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推动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评”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先教后评、先学后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将教、学、评看作三位一体的关系,即教中有评、学中有评。笔者认为,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是推进教与学的“导航系统”,它能够不断地检测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能够通过适时评价来纠正、调整教师的教学预设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教的质量和学的效果。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董波 《学苑教育》2023,(16):32-33+36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和发展,初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在以后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学应该向前迈出一大步,将独立化的教、学、评转化为一体化,把教过程、学方法、科学评价有效融合,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构建一体化的初中化学课堂。基于此,本文从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解出发,通过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构建一体化课堂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同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分析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三个方面,聚焦教与学状态的精准反馈和学与思积极性的持续调动,探讨“教、学、评”一体化下精准、持续的课堂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