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最时髦的购物方式非淘宝网购莫属了,每天大包小包的网购"战利品",从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汇集到我们手中。大到房子、汽车、家用电器,小到服装、食品、小饰物,在"淘宝"上似乎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淘宝"的神奇可见一斑。正是因为"淘宝"无所不卖的"神奇",我们在  相似文献   

2.
近来,电影演员、歌唱家“走穴”之风盛行,人们在谈论之余,不免长叹一声。然而有些新闻记者不知从何时起也乐于此道,大走新闻之“穴”。某县为提高企业知当度,三拐四弯地妤不容易从省城请来几位大报记者,来去小车接送,住则宾馆,吃则珍馐,临走大报记者们索要“赞助费”数千,最看在报上登了一则二、三百字的小新闻,算作回报。真是“一字值百元”哪! 更有甚者,某报记者到一企业采访,先抛出要去  相似文献   

3.
《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刺金时代》分别表现思想美和感官美,延伸了两个世界,同时虚拟出了两个世界。《后会无期》延伸了"边缘"的、人追求心灵真实的世界,表现出意欲脱离消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控制的人从行为到思想的尝试、反抗;《小时代3刺金时代》延伸了"主流"的、以商品美学为文化的中流砥柱的消费世界,其中的人心灵被剥削,处于异化状态。两部影片内容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对消费世界及其意识形态的迎合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新媒体平台的涌现,建构起新的媒介消费场域,越来越多的文化符号、文化商品被创造、生产和消费。“废话文学”是指主要出现在新媒体场域、看似传递了某种意义但实际却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文本。从通过反讽式的戏仿进行具有抵抗意义的生产过程到逐渐陷入自我指涉的漩涡,“废话文学”由最初受众意义的夺回与快乐的生产,最终走向了主体性消解与抵抗性被解构的结局,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且内容同样空洞无意义。这一生产消费的逻辑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互联网文化消费的悲观处境。  相似文献   

5.
休闲,在新增订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休息;过轻闲生活。”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工作、生产、科研、学习等活动原貌的,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以备查考利用的各种文献。休闲的概念引入到档案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程度得到极大提高的必然结果。一、休闲社会的悄然到来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悄然出现了“休闲”、“休闲文化”、“假日经济”等新鲜术语,从假日里博物馆、图书馆的人流,可以感觉到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休闲社会可从两个层次上理解:从时间上讲,休闲时间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人对一年365天中双休日…  相似文献   

6.
叶帆 《中国广播》2011,(9):57-58
广播的收听与使用方式正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从半导体、随身听、MP3到“网络广播”和“应用程序(如音乐生物钟)”,从汽车广播的车内移动收听,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随意移动收听,“听广播”已日趋发展演变为“用广播”。听众对广播音乐的消费需求已逐渐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13,(8):88
"团购"在我们的生活里已经不是个新鲜词了,团餐、团电影、团汽车、团旅游、团家电等等,生活当中的消费行为几乎没有不能"团"的。团购越来越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相似文献   

8.
编辑学研究的"沉"与"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研究似乎越来越陷入一种尴尬,这就是一方面,广大的编辑实际工作者淹没于琐细繁复的实践层面,对编辑学的学习、研究找不到感觉,提不起兴趣;而另一方面,在编辑学领域冲锋陷阵、摇旗呐喊的又大多是象牙塔里从校门到校门、从书本到书本的白领科班,或者(曾经)是在新闻出版管理岗位的领导者们.前者只因沉得太深,拉不开距离,以至于产生了审美疲劳,身在此山中而不知编辑学之真面目,难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后者则因缺乏必要的实践积累和感性体验,大多浮游于理论层面,纵论学术,临高望远,看上去很美,但终究根底浅薄,脱离编辑工作实际,给人以像雾像雨又像风的虚无飘忽之感.  相似文献   

9.
杨雍 《青年记者》2013,(2):73-74
泛娱乐化的界定不知从何时起,"泛娱乐化"这个词被传媒领域的一些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员广泛地应用开来。这个词最早是谁提出的已无法查证,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人对泛娱乐化下过较为权威、准确的定义。那么,到底什么是泛娱乐化呢?有的学者认为,现在所谓的泛娱乐化,指的是一股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体作为主要载体,以其内容的空洞浅薄甚至不惜用噱头包装、粗鄙搞怪或戏谑的方式,通过那些戏剧化的滥情搞怪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紧张的神经,进而达到快感的思潮。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谁是在节日期间花钱最大手大脚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二三十年前可能是日本人或韩国人,也可能是美国人.但在中国兔年春节期间,从伦敦到柏林再到拉斯维加斯,从东京到首尔再到迪拜……中国消费者成了各地期盼的"财神爷".在全球经济还有些困难的时候,中国"狂购族"在海外显示出来的强大消费能力,让各国媒体频发感叹:中国人到底是穷是富?在这些媒体和很多学者看来,这是一部分中国人非理性的消费现象,但它可能会像昔日的海外日本客、韩国客一样,还要实打实地存在一段时间.或许,直到有一天中国人在英国商店里能用人民币结算,或者办理到日韩等国签证手续越来越简便时,才会不再显得那么"扎眼".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主流观点认为它们将对传统的纸媒出版造成致命的冲击,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传统纸媒在数字化时代香消玉殒,似乎印证了新媒体终结传统纸媒的观点。为顺应时势,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出版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失去新媒体,将失去整个未来。但是,传统出版是否就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却很值得探讨。每一种新兴媒体的诞生都只是对市场的进一步精细的划分,就如同电视的出现,并没有能够终结电影,它们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不同的角色,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突出和完善自己的特质。同样,新媒体的出现,也不会敲响传统纸媒的丧钟。笔者认为,对于《课堂内外》等青少年期刊而言,传统纸媒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青少年期刊至少还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壮大自己。青少年期刊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所谓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认为其包括三个部分,即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而人文素养则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和品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国的青少年期刊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青少年课外阅读严重不达标。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少阅读量为145万字,初中阶段的学生最少阅读量为260万字,高中阶段的学生最少阅读量为450万字。就这个标准,前段时间出炉了一个调查结果:小、初、高学生每学期实际阅读的课外书籍,38.6%的学生只阅读了1本至4本,36.7%的学生阅读了5本至10本,只有24.7%的学生阅读量在10本以上。小、初、高学生的最低阅读完成率分别为:62.8%、48.7%和39.6%。数据表明,随着学龄的增高,青少年的课外阅读量越少,课外阅读率越低。与此同时,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电子阅读或网络阅读的比例逐年升高,但考察这种新型的阅读内容就会发现,网络阅读的娱乐消遣属性占了极大的比重,这对青少年的素质养成来说,益处并不大。我国公民和青少年科学素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就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较,也有明显的差距。根据中国科协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日本在1991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加拿大在1989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4%,欧盟在1992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5%,美国在200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比例仅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最近两三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差距有所缩小,但并没有根本扭转局面,这无形中就造成了我国目前在国际竞争中某些环节的劣势。就正在成长的这一代而言,情况也不容乐观,从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一组对比数据就能看出这一点:小学阶段,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差1%;中学阶段,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差11%;大学阶段,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差36%。从数据来看,年龄越大、学历越高,中美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差距越大。《课堂内外》坚守"科学、人文、生活"的办刊理念。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阅读方式的改变势不可挡。笔者认为,娱乐和资讯转向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但经典阅读、素质养成仍然需要依靠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视力,还是为了体验"翻阅"的质感、阅读的厚重,传统的、经典的、纸质的出版物,都是无可代替的。经典阅读避免了网络空间的碎片化,是精炼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青少年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正是基于此,《课堂内外》的办刊理念定位为"科学、人文、生活",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生活是美。《课堂内外》将这一理念贯穿在期刊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中,有机融合在期刊策划、栏目设计中,为全国3亿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着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青少年期刊的十年黄金发展期《课堂内外》的发展历程,证明了青少年期刊在数字时代依然活力无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青少年期刊至少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青少年群体是一个显性的大市场。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的学生有3685.7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有9695.90万人,初中在校学生有4763.06万人,高中在校学生有4595.28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有2391.32万人。即全国幼儿园、中小学在校学生2.27亿,加上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共计2.51亿。如果算上中职教育、民办教育等,我国学生总数大致与美国总人口相当。《课堂内外》正是紧紧盯住这个巨大的、集中的市场,开发出《课堂内外》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陪伴莘莘学子度过求学、成长的青少年时代,也是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诚然,学生是"流水的兵",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届届地成长,但学校是"铁打的营盘",青少年期刊只要找到了学校,就找到了读者,这对于期刊的精准营销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利好。青少年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青少年的消费能力相较以往更为强大。据央视财经频道2012年7月发布的《2011-2012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支出目前已在家庭总消费中排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占家庭消费比例2009年为41.37%,2010年为41.75%,2011年达46.04%。另据《2011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的金额为1370元。以此推算,一个孩子全年教育消费为16440元。按全国2.2亿在校中小学生计算,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城镇低收入家庭情况,其教育消费市场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自主消费能力在增强。他们的零用钱在增加,压岁钱在增加,过生日收到的礼金在增加,这种握在学生手里、可以自主支配的钱,即使最保守的估算,也在数千亿元的规模。那学生手里的这一大笔钱最后都去了哪里呢?据天津市教科院对1.5万名学生的调查,中小学生自主支配的零用钱的去向,排在第一位的是购买课外书,占调查总样本的37.0%。课堂内外杂志社开展的"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的结果同样验证了这一判断: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书的比例达到43.86%(多选),虽然这一比例排在"购买零食"之后,但这一数字仍然很能说明问题(见图1)。十年之后,最大的"00后"长大成人,最小的"00后"也即将初中毕业,他们生在数字时代,长在数字时代,加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会最终决定传统出版的命运。同时,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逐年下降,与2011年相比,2012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下降2.4%,初中在校生下降6.4%,高中在校生增加0.5%。当学龄人口降低到一定程度,青少年期刊将遭遇"寒冬",单本期刊的发行量将会下降,但青少年期刊的品种将会增加,以满足更加细分的市场的需要。青少年期刊应建立有效的营销模式新一代青少年"1+6"消费模式。抓住青少年的消费特点是建立有效的营销模式的前提。孩子是家庭的轴心,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在家庭消费中有举足轻重的份量。我们对《课堂内外》系列期刊的发行作了统计,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数据:《课堂内外》幼儿和小学阶段期刊的发行量中,邮局订阅占了51.2%;初中阶段期刊的发行量中,邮局订阅占了36.1%;高中阶段期刊的发行量中,邮局订阅占了25.7%。这说明青少年的购买行为,特别是幼儿和小学阶段的购买行为基本上都不是他独立完成的,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孩子选期刊,父母来埋单。因此,针对这种现象,青少年期刊要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青少年学生作为消费者而言,他们背后的家人才是期刊经营的重要客户。需知,一个孩子,身后至少有6个亲人为之埋单:父母、爷爷奶图1青少年零用钱统计(数据来源:《课堂内外》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