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鲁洁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批判与反思病态适应的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她深入剖析与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观、本质观、目的观、课程观等问题: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观,基于人是具体而现实的存在,提出人之自我构建的本质观;秉持超越性教育哲学,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超越性的人,促进个体意义建构与引领美好生活构建;反对德育的边缘化、外在化与知识化,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观点,对当代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是鲁沽教授的学术高产期,也是其最重要教育思想--超越论教育哲学发轫、建构的重要阶段.超越论思想的发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鲁洁教授一方面将研究视角从德育功能研究转向对整个教育本质的思考,另外一方面则努力将超越论建基于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她不仅论述了德育的超越性本质,而且完成了对全部教育活动之超越性、价值性的独特阐述.鲁洁教授对于德育、教育超越性的论述所针对的不仅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针对的是传统教育学思维的诸多方法论误区.因此,超越论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建设上都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鲁洁先生的生活论德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道德和生活关系认识的基础上的。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道德的学习要通过生活进行,道德为了生活。生活论德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生活的建构,其建构起来的是一种更好的生活、一种更全面和更丰富的生活。要使人成为自觉的生活建构者,就要引导人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生活论视域下的道德...  相似文献   

4.
鲁先生的超越论教育思想受人瞩目,但超越论背后的爱的教育思想却较少得到关注,实际上,超越的根基是爱.爱是先生教育思想之底色与追求,先生是纯粹的爱国者,建构了"爱国教育学";先生是仁者,建构了"仁爱教育学".在先生的思想里,人是超越性的存在,教育必须适应人之超越性,以自身的超越性引领人之超越性的实现.爱与超越是先生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生活论是鲁洁先生对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生活论转向是基于对人以及道德理解的转向的基础之上的。对其进行哲学谱系的探源之后发现,生活德育有其实践哲学(经验论)的基础。鲁洁先生撰文自我质疑,打开了形而上学(唯理论)的另一扇窗户,展现出了两种哲学背后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生活德育所提出的道德是源于生活这一哲学问题和为了生活这一伦理学问题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丁纯 《教育文化论坛》2022,14(1):119-124
鲁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德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德育学科的奠基人。鲁洁认为,德育目标是将人带入德育视域,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鲁洁关于德育本质及德育功能性的阐述,对当下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她提出的德育“享用性、超越性、生态性、经济性、生活性”观点,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同样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一、小学德育课程:"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理念,那么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要回答此问题先要回答什么是"生活世界"这个前提性的问题。鲁洁先生在《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一文中写道:"生活世界既是事实世界又是意义世界,是两者相互联结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观点集粹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鲁洁(南京师范大学)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  相似文献   

9.
鲁洁先生深刻认识到,当今我国的德育存在外在化、片面化等问题,导致所培养的人是“道德之才”而非“道德之人”。“道德之才”只具有部分道德,在道德领域只得到片面发展。“道德之人”是在道德领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自由发展的人,是具有共在型独立人格的人。为此,鲁洁先生响亮地提出了“做成一个人”的号召。要做成一个人,个体要在“成人之道”理念引导下,在生活实践中去“做”,去筹划自己、超越自我。这是一种“超越论人生观”。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中心,引导学生针对生活经验、各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展开叙述、体验、理解、对话、交流、讨论、辩论等,促使学生从物质世界进入意义世界,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10.
个体通过道德实践获取其对道德原则的第一手认知之维,使道德原则真正内化其自身的道德感情,继而上升到道德理性,最终实现向道德实践的飞跃。这种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的辩证关系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存在的基础"的原理,又能够突破传统的道德培育活动所带来的困境。基于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辩证关系的启思,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现实困境,重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逻辑进路:立足生活,培养感受力;提升认知,增强认同感;回归实践,内化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卢景昆 《中国德育》2007,2(7):18-21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杜威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道德与人、道德与生活、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德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等诸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构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理论,推动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德育教材建设带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而变革了学校德育的整体面貌。当然德育课改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设计偏颇、教材使用迷失、忽视农村学生生活等问题。今后十年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和研究品质,深化德育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从小加强对儿童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 ,是符合教育规律和道德品质养成规律的 ,今天 ,用批判和审慎的目光 ,去解读外国教育理论家的幼儿德育思想 ,以期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发展起到应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原创性不只是评价标准,更是研究品质和知识属性。“生活教育理论”是近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体系之一,近百年来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在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学发展中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创生路径而言,“生活教育理论”批判地借鉴了杜威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实于理论根源处创造性再生。就原创品质而言,“生活教育理论”原创主体的精神特质在方法论层面启示了“为什么能够实现超越和原创”,原创内容的典型特色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其“如何实现了超越和原创”,而原创体系的绵延承续意味着教育理论的原创性必然需要经过历史性评判的检验和推动,这对当代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研究得以实现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终身道德学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通过人生问题的历史性解决,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准则,实现自我的道德超越,追求真正人生价值实现和人格完善的学习历程。终身道德学习可通过制度性成人教育的道德教育、社区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教育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转型期。在此时期,美国出现了因严重的社会失范而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基于社会危机主要是一种道德危机的判断,杜威围绕着寻找新道德的基础和维持、再生产新道德的机构这两个主要课题展开了其民主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实现民主主义,以民主主义改造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道德教育改革有两点启示:一是凸显道德教育的民主目的;二是重视道德教育自身的民主化改革。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高职德育必须坚持以效能德育理念为先导,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作为实现德育实效的长效能动机制,构建起以德育目标明确化、课程体系最优化、德育方法多元化和德能为本长效化的高职效能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陶行知极其重视年轻一代的品德教育和修养。他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育人思想仍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可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是陶行知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方法。有需要才会有认识,才会有追求。因此,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德育出现了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为根本目标的主知型模式。由于该模式以自由主义理论为背景,强调个人在道德上理性自主的哲学理念,造成了在实际道德教育中学生缺乏道德实践力量和个体与美好生活相疏离等问题。根据埃蒙.凯伦博士对道德上理性自主哲学理念的限制性修正,相应地调整、深化和改进主知型德育模式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实践方法,可以实现主知型德育模式的自我完善。西方完善德育主知型模式的经验对我国德育在道德情操的养成、道德自主和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生活实践的德育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