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小学是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笔者发现能快快乐乐落笔作文的学生只占少数,造成大多数学生畏惧作文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在于这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没有倾吐心声的习惯。针对上述弊端,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改进教学。  相似文献   

2.
一说作文,总有学生唉声叹气,一提作文,总是怨声载道。作文,成为学生的心腹大患。是什么,让学生如此惧怕作文?该怎样,让学生爱上作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前提,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而去大谈特谈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布局等,无疑是“揠苗助长”,劳而无功,反而会使学生感觉到写作文是困难的,从而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一种抵触的情绪,使学生丧失作文的信心和兴趣。那么,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相似文献   

3.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一直是考场作文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作文大多如一潭死水,没有灵性。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作文,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已成为常态。这就需要为学生觅得一汪清泉、一股活水。如何才能为作文寻到源头活水呢?一、阅读探究素材,提高文学素养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阅读探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分析、概括、归纳和鉴赏的能力,而这些知识与能力又是提高作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如何通过阅读探究提高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具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难的一关。影响学生作文能力有多种因素,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从培养阅读习惯开始,而阅读习惯需要从绘本阅读开始。绘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作为小学生作文素材来利用。  相似文献   

5.
一说作文,总有学生唉声叹气,一提作文,总是怨声载道。作文,成为学生的心腹大患。是什么,让学生如此惧怕作文?该怎样,让学生爱上作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殷建军 《考试周刊》2014,(69):60-61
<正>一、分层的现实背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很突出。(一)学生方面1.作文态度。有人戏称:"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作文成为"三怕"之一,学生大多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对待,真正喜欢作文的极少。2.阅读状况和阅读习惯。大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远低于漫画和故事书,为阅读而阅读,为完成任务而阅读,没有练笔的习惯,即使做读书笔记,也是为应付老师检查。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每当谈及作文,就会感到非常的无奈,学生对于作文课也是感到十分困惑,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付出了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为什么就是没有提高呢?我认为应该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入手。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写作特别重要。在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想、多积累,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才会做到下笔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洒脱自然。此外,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要让学生敢说、敢写。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1)积累和观察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是一朝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养成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修改水平,才能有效开展小学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作文意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和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然而,许多小学生却很怕写作文,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没有写作素材或者不会运用素材等。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积累素材,培训学生写作兴趣,养成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修改水平,从而写好小学语文作文。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让他们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感受快乐。一、阅读积累是快乐作文的基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让学生养成写完作文反复阅读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养成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别人听的习惯。三是让学生学习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四是让学生养成及时改正的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层次性原则,使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呈阶梯形发展,逐步达到提升他们作文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高年级部分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作文内容"少而差"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地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如不及时转化,势必还将影响这部分孩子未来的发展。为此,笔者进行作文后进生转化的探索与研究,收效明显。一、强化阅读训练高年级学生写不好作文,绝大多数是因为阅读出了问题,或是没有阅读习惯,缺少阅读意识;或是语文基础太差,致使阅读障碍频频产生,消融了阅读兴趣;或是无合适的书可读,阅读量偏少等。我从抓阅读训练入手,不断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1.注重课内阅读训练在课内阅读训练中,我常把读课文及回答一些简单问题的机会向作文后进生倾斜,且耐心倾听,多给鼓励性评价,逐步使这些学生敢读、会读、爱读。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的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对作文缺乏必要的兴趣,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无话可说、无情可表。而造成学生们写作言之无物的根源正在于缺乏必要的文学积累和生活积累。下面笔者就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作文有效积累谈一些小小的看法。一.博闻强记,于阅读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  相似文献   

13.
刘岩 《吉林教育》2007,(5):52-52
一、注重观察与积累相结合写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学生作文更要靠平时积累。没有较多的知识、思想、语言积累,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为使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积淀知识素材,笔者实行两条腿走路:课堂上运用“学后再导、先放后扶”的教学方法,夯实基础知识,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中表现出一个严重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贫乏,尤其是考场作文显得呆板、无新意、无生气。无论题材、构恩、抑或立意,都存在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笔者以为造成这一病根的原因之一是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少教师屈从于升学考试这一指挥棒,“应试”教学观念还根深蒂固。特别是在考试作文评分标准的左右下,平时的作文训练,时常以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否定标新立异。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扼杀了,学生也习惯于写“四平八稳”的文章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以为首要的是教师应从应试的误区中走出来,切实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可以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走出低谷、提高实效的内在动力。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哪些途径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本文拟从积累素材习惯、谋篇布局习惯、批注练笔习惯等良好阅读习惯入手,来谈一谈培养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我就像一位拾垃圾的老太婆。整天埋首在学生习作中寻找错字、别句。”“满篇的废话、空话、套话,我一阅读学生作文就作呕发晕。”许多语文老师坐在一起,谈起批读学生作文,总是满腔怨言。从总体上看,学生作文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毕竟是学生学习阶段写作能力的真实反映啊。作为语文老师.如果总是习惯于以吹毛求疵的心态来看待学生作文,当然会造成阅读上的疲惫。我们何不试试采用“集装”的方式来批阅学生作文呢?  相似文献   

17.
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作文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阅读量不足,借鉴不够,知识面不广,作文能力自然难以上去。本文着重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谈些想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语文中考的半壁江山。阅读那些高分甚至满分作文,不难发现,都是一些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狭隘而功利的作文训练中走出来,站在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为基础的高度进行写作技巧训练,这是中考作文实现跨越的必经之路,是中考作文的成功之路。要让学生能在中考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提高作文技巧、丰富积累、把握好临场发挥。  相似文献   

19.
"作文批改难"是让所有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对于作文难改,很多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作文差,而造成学生作文差的原因是生活积蓄贫乏、思想贫乏、缺乏成功快感、作文教学成人化等。实际上,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差,作文难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批改的积极性,没有培养起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20.
徐泽 《教书育人》2013,(11):60-6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以及思维等能力的主要手段。为了丰富作文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勤于作文、乐于作文的习惯,笔者采取了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