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侃 《今传媒》2016,(9):72-73
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谌利 《新闻传播》2013,(5):136+139
作为新闻资源,突发事件的冲突性和影响力使其极具报道价值,它的突然性以及不可预料性使突发事件报道成为对新闻媒体的一个考验。当前,新媒体正飞速崛起,它们时效性强、信息来源广、传播扩散力量强,是目前最好的互动平台,而传统媒体因为其资源优势和载体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深度报道优势,因此突发事件报道正逐步走向媒介联动报道方向,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快速反应实现资源互补,从而实现对突发性事件的最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突发性事件的传播特点切入,结合实际分析在突发事件中媒介联动的应对措施,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走向分众时代,联动报道的情形越来越普遍,但是新闻展示的形式过于单一,新闻专题使用过滥,新闻碎片化倾向明显,已不适应多媒体时代的需要,数字报的优势还未发挥。联动报道中,各媒体之间协调不  相似文献   

5.
岳璐  蒋超  李月红 《新闻前哨》2012,(12):32-33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点,考察三类主要的新闻媒介——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类媒体所建构的不同新闻框架。由于角色的区别,不同类型的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新闻框架体系,即党报党刊的权威框架、市场化媒体的告知框架、网络媒体的质疑框架。  相似文献   

6.
陶忻玥 《今传媒》2010,(11):50-51
"媒介事件"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一种具有干扰性、垄断性的重大事件。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全球瞩目的大事件。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上线,以其及时、生动、丰富的世博内容与网上互动,为网民提供一个权威、丰富、生动的视觉互动体验平台,也为我们在媒介融合时代下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借鉴。本文就是以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为例,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受众的不断分化对涉农报道提出了突破性要求。把媒介事件引入涉农报道,是突破传统涉农报道模式的一种尝试。本文通过笔者的编辑实践以及对《福建日报》"连江千户瓜农遭遇假种"系列报道的分析,总结出媒介事件在涉农报道中相对于其它报道方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阮拥军 《新闻世界》2013,(6):262-263
对《新快报》有关海珠桥跳桥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采用“跳桥者肇事”的新闻框架,《新快报》的这种新闻呈现主要是由其市场定位及编辑记者的阶层意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王明亚 《今传媒》2016,(9):64-65
媒介事件和新闻事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时常被混淆使用。本文扼要概括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包括1.性质不同:前者是文化表演,后者力图避免人为改变;2.所忠实对象不同:前者忠实于主观愿望;后者忠实于客观现实;3.同一事件不能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4.同一事件的身份可以在两者之间流动。此外,本文也通过具体事例对媒介事件的萨满教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建党百年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媒介事件理论的社交媒体时代适用性.通过对发布内容的情感动员策略分析,发现诉诸情绪感染和诉诸身份认同的情感动员策略更能激发网民的关注,对调动网民情感具有明显的效果,有利于传播社会共识性价值,实现社...  相似文献   

12.
杨敦显 《东南传播》2010,(9):122-123
本文以"瓮安事件"等群体性事件报道为例,分析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为更好实现媒体的报道责任,应注意的报道策略,即注意舆论引导,选择适当报道的形式和选择解释性框架。  相似文献   

13.
14.
重大主题报道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具有社会动员和主动协同的功能,可以提高宣传影响力和助力社会治理。融媒体时代下,重大主题报道有必要加强媒体联动,充分发挥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优势,使重大主题报道“更鲜、更活”。本文主要介绍重大主题报道和融媒体时代下媒体联动报道的必要性,并结合国内新闻报道实践提出重大主题报道中媒体联动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5.
凌云鹏 《今传媒》2014,(12):43-4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融合视野下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影响高校新闻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传统高校媒体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高校新闻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分析高校新闻事件的形成原因,了解高校新闻事件的对外传播渠道,以及存在的高校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滞后于新兴媒体导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出在当下媒介高度融合下如何更好强化高校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管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当下转型以及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如何进行主流媒体的危机传播。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兴起,传播格局的变化使"媒介事件"向"新媒介事件"演变。本文选择四类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介事件,通过分析新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框架,揭示事件背后隐藏的话语机制,探讨各种话语权力主体如何通过裹狭和规制使新媒介事件走向常规化和工具化,由此得出新媒介事件的出现并未改变传统精英主导话语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对《甘肃日报》的少数民族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宏观再现该报勾勒出的少数民族媒介图景,并探究其背后的政治建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科学地进行少数民族报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冯刚毅 《新闻窗》2010,(5):65-66
媒体报道新闻事实,同时报道的内容对受众产生影响。在一些人看来.媒体对自杀事件的不适当报道,似乎在示范、暗示、鼓励自杀,媒体在不自觉中制造祸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方英文媒体的“9·11事件”十周年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释其“纪念”与“反思”的核心新闻框架及各种次级议题,并对比十年来“9·11事件”报道框架的演变,分析框架变化背后与和平背道而驰的“脱轨”叙事特征,揭示新闻生产与文化霸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新霸权的文化中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