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本文从人自身即人格和谐、人际关系即社会群体和谐、人与宇宙自然整体和谐、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四个方面阐述朱熹的“和”思想,指出朱熹“和”思想是儒家一贯提倡的道德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整体和谐、世界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以“不同”为前提的多元和谐观,是积极有为的“仁爱”和谐观,故朱熹“和”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这里的“小康“、“和谐“除政治民主、经济繁荣两个前提外,其主要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平台。古人云:合者,和睦也;谐者,协调之意。“和谐”是一种美,“和谐”能产生美。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在和谐语文课堂中,与学生一同寻觅文本事实的“真”,人文情怀的“善”和语言形式的“美”,让学生生命之花异彩纷呈,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理解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前提《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书面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蕴涵着和睦、融洽、合作、协调等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和谐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协调、协同、适应的关系,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完善性和合乎规律性。如果我们把和谐拆分来看就是“禾与口、言与皆”,其意义就是:“人人都有饭吃,  相似文献   

5.
龚学俊 《文教资料》2007,(3):135-13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无法改变的,而“人和”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主的。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是校园…  相似文献   

6.
开窗启思和谐是个古老而颇具生命力的词汇,它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诞生的智慧花朵。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和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意思是说,只有和睦团结,行动才能协调;行动协调一致了,便能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 《教学与研究》2005,7(7):85-89
构建和谐社会需梳理“和”与“何以致和”的基本理路,以求得“达致和谐”的现实途径。“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不同方面的和睦、和顺关系,并经历了“中以致和”到“以礼致和”的演变,结果往往是大一统的“同而不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强调以差异和对立为基础的“和”,使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表现为“争”,更倾向于冲突制度化达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西方传统和谐理念的发展和扬弃。和谐社会应该是利益协调、平衡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社会,因此,可以将完善契约基础上的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和”这个作文题很有意思。《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礼记·乐记》云:“其声和以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事的协调。由“和”引申出来的“和谐”、“和平”、“随和”、“和而不同”等词语,都包含了“和”的本义。但上述词语的含义又各有其侧重点,“和谐”重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协调;“和平”重在国与国之间的和睦协调;“随和”则指待人接物性情温和,很好说话;“和而不同”却指和睦相处但不盲从苟同他人意见;等等。因此,不能将上述同“和”本义相关的内容都罗列于一篇文章,而要选择一个自己有积累,有话可说的角度,或者两个彼此相关的角度,然后进入文章的构思。这样,就能写得集中而使主旨鲜明;反之,文章就会陷入杂乱,中心也就模糊不清了。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是有机联系、互动共进的。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发展”,而“和谐”是为了发展营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和谐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科学、协调地发展;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全面地兼顾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发展。只有兼顾其它方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社会达到一个和谐、健康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从“和谐”的字义来看,“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冲突之意。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我国古代的“教学相长”思想,第斯多惠的人格和谐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等。这些和谐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谐振效应”,  相似文献   

11.
“和谐”一词,在英文中被翻译为“harm ony”agree-m ent(offeeling,interest,opinionsetc.):意思是(感情、兴趣、意见等的)和睦、一致,体现了一种整体和谐统一的色彩。长期以来建构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是以血缘家族为中心,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使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一种“农业文化”,这种“农业文化”更为强调整体的利益,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浓厚,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更容易采取整体主义,致使社会和谐程度比较高。这种文化,也产生了个体愿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异化、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真正的“人权”享有、社会高度和睦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有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组织体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超越多元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包括人权保障机制、人权激励机制、人权协调机制、人权救济机制和人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在当代中国,人际交往既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特色,同时又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寻求一条科学合理的社会学路径,提高现代人际交往的质量,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协调社会关系,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青岛的城市文化充分符合和谐文化的要求。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在其山海城的和谐一体及海洋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它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社会主体文化的蓬勃发展;它是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于和睦共处的市民文化及志愿文化之中。为使青岛城市文化持续和谐科学发展,应更好打造“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继续发扬志愿精神,将青岛建设成为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5.
名家出题 和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潮中,我出了一道以“和”字命名的作文题。其用意是提倡社会要和平,待人要和气,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要和衰共济,开展批评要和风细雨。一句话,是要用作文来充当和谐社会的“和声”。和,是文化,过去称“和合文化”,现在叫“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对“斗争哲学”的突破,是先进文化的引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愿我们出题的与作文的一起写好“和谐文化”这篇大文章!——出题者语  相似文献   

16.
和谐学校教育并不是没有矛盾的教育,它是教育诸因素相互协调、和谐构建的过程与结果。教育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和谐学校教育也是丰富多彩的,但都有如下特点:(1)和睦。主要是和睦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师生关系和睦才能促成教育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2)民主。在决策、制度、教学、管理等学校工作中,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和协商从而协调不同的利益以做到科学、优化地操作,在这过程中提倡自治;(3)公正。在机会、学术、分配、评价等领域和环节,坚持公正、公开的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古今中外哲人、思想家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的哲学思维也往往带有对抗性,擅长运用“斗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主流,“和谐哲学”理应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统一性原理和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指事物各部分、各要素处在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致力于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在协调与促进状态下的社会生存状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学校的育人作用及社会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和谐学校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和谐”(harmony),在古希腊语中(harmonia)原意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通常用于音乐表示将不同的音调调和在一起成为音阶。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用以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系统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具有和谐、和平、和睦、和气等内涵。近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如今,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或价值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好效益。素质教育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  相似文献   

20.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