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阳 《记者摇篮》2010,(7):49-49
经济频率作为一种重要的专业化频率,通常定位于“经济”或“财经”,已经成为国内广播市场的主力,其富有特色的经济类型节目有针对性地吸引着关注经济、关心股市的听众群体。但是,现在还有不少经济广播只相当于一个小综合广播,“经济”特色不突出。那么,经济频率如何才能更有“经济”味,并成为百姓经济生活的“好参谋”呢?  相似文献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重心的确定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促成了我国社会从政治型向经济型的转变,公众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社会生活的“经济化”趋势。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领域或公共问题,影响着并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传统的政治、文化等领域,这样的时代背景为经济新闻报道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经济新闻的产生和读者的需求都呈现爆炸式增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地市级生活类报纸往往以社会新闻报道唱主角,而忽视了经济新闻报道。这是尴尬而无奈的问题。然而,当今的中国老百姓对于经济生活的关注度空前高涨.“经济”不再是只停留于政府文件和各种会议中,也不再是只以枯燥的数字为表现形式,而是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杂文《拿来主义》,对“拿来主义”进行了剖析。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社会生活中“拿来主义”是越来越多,比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企业管理新经验等等。所有这些“拿来”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是眼下,在奉行“拿来主义”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新成员“拿来记者”。  相似文献   

5.
廖尼峰 《声屏世界》2006,(12):37-3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经济宣传的地位也越加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在新闻工作中不能简单化为“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但它无疑是当前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经济新闻是由数字和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成的枯燥乏味的材料。提高电视经济新闻的可视性,是新闻媒体一直在积极探索而又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要从精心策划入手。目前,经济新闻的策划方式日趋灵活和多样化。以策划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新闻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策划。事前策划。指在不违背经济规律的前…  相似文献   

6.
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以辩证地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或“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报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当好一名党报记?我体会,党报记应当“像社会生活里的一架钻探机”,自觉、主动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深入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深处,“钻探”党和人民都欢迎的“三贴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8.
“话语权”是传播政治学的一个概念,也是新闻媒介在社会经济及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它的含义大致是说,虽然每个人、每个社会组织都拥有对某件事情或现象发表评论的权利,但是就其社会声音层面的表达而言,其“社会音量”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9.
以前,将“经济”与“生活”这两个词连到一起,总让人想起与 GDP、消费、投资等宏观词语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近年来,“生活经济”一词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如果“经济生活”暗含着经济只是生活某一特定领域的意思,那“生活经济”就是“生活无处不经济”了。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的时政类新闻节目中,经济类的新闻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公众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社会生活和新闻工作的“经济化”趋势。如何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挖掘出经济新闻中的读者关心的东西来,是新闻从业人员亟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新闻的“三贴近”,更具有广泛的受众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已成为当今的主流新闻。除财经方面的专业报刊、栏目、节目大幅增加外,综合性报刊中经济新闻所占比例也不断提高,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也不例外,这是由执政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所决定的。几乎所有的党报除了在要闻版刊发大量经济新闻外,还专设了经济新闻版块,就是在采编机构设置上也多有体现。以唐山劳动日报社为例,就设了“城经部”、“农经部”、“政经专刊部”等,几乎占了编辑部的半壁江山。刊发的大量经济新闻,不仅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经济新闻的大量需求。值得关注的是,由于…  相似文献   

12.
“每经头条”强调故事化表达,标题和文字通俗易懂;以短视频扩大受众覆盖范围,以杂志式海报、数据图表等包装方式传播财经事件。既为专业财经领域人士提供“价值阅读”,又为普通读者提供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教育;既扩大了传播效果,也提升了舆论引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密切关注生活现象 增强服务性 服务性是经济报道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已经成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记者只有深入到市场中去,找准经济与社会、与老百姓生活及利益相关的接近点,从此切人,才能捕捉到“活鱼”,发现亮点,并由此进行客观、深入地采访,从而写出既配合中心、又赢得读者的“软”新闻,向读者提供有效、实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洪威 《中国广播》2004,(3):23-26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策划”时代,在很多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处处可见策划的影子。以全面报道社会、经济、生活为己任的新闻也越来越频繁地与策划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09,(4):7-7
据和讯财经:“三八”节前夕,成都传媒集团3月2日推出了成都市第一份女性周报——《成都女报》。该报宣称,她将成为城市女性的全职资讯顾问和生活消费指南,成为成都“美丽经济”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被誉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与时俱进的独特优势,发挥着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平衡心态、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济时评的出现,是近年来时评文体的一大突破,它大大拓宽了时评的评论领域。经济时评与人们的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经济时评呈现出一种“学术化”、“理论化”、“贵族化”的倾向,亦即显得过于“硬化”,比较难以达到通俗化、平民化和贴近性的目的。那么,  相似文献   

18.
胡弋 《新闻前哨》2007,(7):113-113
记者站被称为报社驻外“使馆”,是新闻媒体同各地党委政府和群众加强联系,建立健全新闻报道网络,实践“三贴近”,增强新闻报道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有效平台。笔者作为湖北日报驻随州记者站的记者,2006年在湖北日报发稿148篇,其中上层建筑领域31篇,经济类26篇,社会新闻24篇,文化报道30篇,其他类报道27篇。从发稿情况看,工作性的报道仅占少部分,大多数稿件将视角投向了社会经济生活,关注民生。这既体现了鲜明的党报特色,  相似文献   

19.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传播技术如何创新求变,“知沟”假设似乎始终是传播界无法突破的迷障。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知沟假设”拓展到互联网领域产生的“数字鸿沟”现象也已经渗透列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凸现出来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谭云明 《新闻界》2006,(5):59-60
经济时评与人们的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大到股市行情的开跌,小到柴米油盐的供给,都与百姓利益直接挂钩。但由于它在写作上具有专业性、政策性、抽象性等特点,加上一些写作者素有的“官样化”思维惯性,使得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经济时评呈现出一种“学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