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9,(8):F0004-F0004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批准建立于2008年11月,正式揭牌于2009年5月17日,旨在成为深化和推广“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中心,成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的交流中心。“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首任所长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以实现当代中国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魏国栋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结题鉴定会,6月19日在北京举行。课题鉴定专家组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朱小蔓教授任组长,北京市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当前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众多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安实验中学的“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硕果累累。实验班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突破,课堂教学改革和班级管理水平有了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师生的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促进了师生共同完善发展。这里刊发他们就该课题研究撰写的一组文章,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值得一读。 (“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简介:“新基础教育”是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研究课题。新基础教育的“新”是相对现有的基础教育而言,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探新两方面。在理论上要对与基础教育相关的重要问题作重新探讨,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要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新基础教育理论、服务于21世纪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实践模式。具体表现在: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它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4.
程材  筠弢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7):F0004-F0004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魏国栋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结题鉴定会,6月19日在北京举行。课题鉴定专家组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朱小蔓教授任组长,北京市教育  相似文献   

5.
舒扬 《中学教育》2004,(5):6-11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相似文献   

6.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海内外产生了深刻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新基础教育”在努力读懂教师。叶澜老师曾经说:她一直在努力理解教师,读懂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李家成《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对“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体悟》1999年9月,我校作为“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实验校加入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实践中;2004年9月,我校被确定为“‘新基础教育’生命·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回顾几年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走过的路,我们深深感受到校长读懂教师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读懂教师的过程中,我们的学校才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为什么要读懂教师?1.为了让教师读懂学生。让教师学会掌握学生…  相似文献   

8.
王冬娟 《中学教育》2009,(4):21-25,16
本文记述了一位新校长及其团队从由责任心而走进“新基础教育”,从全情参与学习“新基础教育”到逐步浸入亲身体悟“新基础教育”并最终融入“新基础教育”的心路历程。展示出因参与新基础教育而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与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专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记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林崇德教授肖杨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几乎成为无可争议...  相似文献   

11.
洵阳路小学开展“新基础教育”历经多年,从领悟“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内涵到日常化的实践操作,我们始终用一种“诚实、坦然、真诚”的“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态度去认识、对待。多年来,我们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体验到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在这一关注“人”的发展的全新变革中,我们经历了“问题”带来的矛盾与困惑,“反思”产生的批判与变革,“实践”创造的进步与成长。我们能够感受到与“新基础教育”共同跳动的脉搏;我们能  相似文献   

12.
王毅 《西藏教育》2014,(11):15-1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13.
《上海教育》2023,(13):18-19
<正>自2010年底诞生以来,“新优质学校”项目已走过十二年历程,一所又一所不挑生源、不聚资源、不以分数排名为教育追求的新优质学校,有力托举起上海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亟须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面向新时代,“新优质”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正如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所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逐步完成,育人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学校能否主动积极应变,将是决定学校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001年秋,我参加以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的“三观十性四还”等理论为依据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经过三年课题实验的努力与探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2004年中考的检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新基础教育理念成为指导我教育教学工作的又一面旗帜。对于新基础教育下理想课堂的境界,我想用一句话来概  相似文献   

15.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14,(21):10-13
唐盛昌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学原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在上海市晋元中学任教,后任上海市曹杨二中副校长、校长。1989年起任上海中学校长。1996年至2001年任“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亚太地区校长委员会”“亚太地区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组成员、上海市民办教育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09,(10):F0002-F0002,F0003
闵行区汽轮小学座落于上海西南角的一个老式居民区里,校园环境整洁美丽,流红溢绿。自2002年志愿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行列后,将学校改革的重心放在如何做好平民子女,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教育探索上。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日子里师生在参与了成型性阶段的“中期评估”、“全面普查”及“精品课开放式研讨”等研究性变革实践的“磨砺”,培养了一批“新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17.
推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互联网+”具有赋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优势,但要实现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就需要形成“互联网+”教育新生态。该文在分析“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推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机理的基础上,通过体系化的理论探索和十多年的广东“爱种子”项目教改实践,构建了基于“组织新生态-课堂新生态-质量新生态”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发展和要素优化,使乡村基础教育发生了学校、学生、教师、课堂、校长和教研“六个不一样”的变化,推动了乡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读书     
刘小坤 《福建教育》2005,(3A):61-61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和《“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是叶澜教授等华东师大课题组成员和全体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历时十年(1994~2004)探索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张佩红 《教育》2024,(2):27-30
<正>黎明小学2014年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我们始终以“专家引领、自主发展、合作共生”为原则,坚持以“专题研讨、智慧传递、系统转化、校本增益”为学校推进策略,加强“新基础教育”智慧的分享增值,不断深入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一、绘“文化传承创新”之美“新基础教育”指出:“学校文化精神是历史积淀、教育理念和未来期望融合后的结晶。”黎明小学在近20年的书法特色教育实践中,凝练了“恒实博雅”的校训,形成了“墨香满人生书法蕴人文”的特色教育主题,确立了“质量立校、精师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文化育校”的办学策略……但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尚不清晰,整体实践体系还未形成。在校内开展多层面的调研活动,  相似文献   

20.
杨永厚 《陕西教育》2011,(7):15-15,17
教育改革,春潮涌动;教育创新,方兴未艾。“九五”期间,以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为领军人物所掀起的“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同志开启了“新教育”的改革探索,使自己的新教育之梦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变成现实,获得巨大成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内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正从宏观层面向微观维度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