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主探究 主动参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于全面发展与推进素质教育,探索自主参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最佳途径,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倡导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对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综合能力的发展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体验式教学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近几年对体验式教学作了一定探索和实践,取得较好效果。下面以北师大版《友爱残疾人》一课为例,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于全面发展与推进素质教育,探索自主参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最佳途径,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倡导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对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综合能力的发展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秀杰 《考试周刊》2013,(43):135-136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于强调让学生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与活力,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中也要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周强 《教育艺术》2008,(3):12-13
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而体验性学习又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经历和心灵去感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  相似文献   

6.
陈鸿芬 《教育》2013,(2):54-55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莹 《山东教育》2009,(3):51-51
新课程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究学习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课前自主探究学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为课内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在教学时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  相似文献   

9.
10.
新课程的改革,也使《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理念调整,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能够促进小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性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学科。因此,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和材料搜集,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已成为一门重点学科,每校每周每班都要拿出两节课来上,然而在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学生的日常行为却并没有因此而越来越好,反而出现了许多与教学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教室的地面居然有多处口香糖痕迹;家境富裕的孩子去超市偷东西;  相似文献   

12.
孔艳丽 《学周刊C版》2011,(10):150-150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3.
谭国勇 《教师》2011,(25):64-65
《品德与社会》教材颁布后,很多小学教师很茫然,不知怎么教新教材。的确.新教材中图片、活动增多了,知识性的文字减少了,需要学生主动感知的内容占了大量篇幅,这无疑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怎样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自主体验、感知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4.
王贵 《中小学电教》2009,(1):153-15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  相似文献   

15.
刘萍 《安徽教育》2013,(1):52-53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在教授品德课的过程中,笔者在深深地思索:如何使一节品德课发挥它的实效性?一、做好课前准备,丰富活动资源"课前谁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素质教育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课前准备"必不可少,只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旨在从初级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和自身意念都尚处于未成形的启蒙状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有效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这里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是否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事关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关键.而情感教学又是近年来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个主题方向,所以,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目前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马洪伟  宫莉莉 《教育》2010,(8):57-5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教育要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与感悟,使之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和行为规范的内容及重要意义,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及解决道德矛盾的能力,培养正确合理的生活态度,确保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与自制,进而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的各种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通过儿童寻找生活体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