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实质上是“国事统于帝”、“家事统于尊”的君主专权的宗法社会。在宗法制度下面,几乎没有妇女的社会地位,《仪礼》就说:“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①。女子出嫁,就等于永远波开除,和自己的宗族脱离关系,甚至女孩一生下来,就是下贱的东西,《诗经》又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②。所以,唐朝白居易  相似文献   

2.
<正>《诗经·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经时代已经出现了男女贵贱的差别,男孩把玩的是玉质礼器,女孩却只能弄"瓦"。"璋"是"半圭",相对明确,那"瓦"是什么呢?《毛传》释"瓦"为"纺塼",关于"纺塼"是怎样的物件却众说纷纭。文本拟就"纺塼"的具体所指作一番剖析,并进一步探讨"瓦"的涵义。一《毛传》注"瓦,纺塼也。""塼",本作"專",后加  相似文献   

3.
弄璋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璋,即圭璋,是古代朝聘、祭祀时所执的玉器。以“弄璋”称生男孩,祝他长大后为王侯执圭璧。  相似文献   

4.
从《诗经》中的两性审美看周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言:“天地姻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充分肯定了男女两性之爱在人类起源上的重要意义。两性审美与人类文明同步发生。《诗经》305篇,以两性审美作题材的近100篇,占近1/3。朱熹以为《诗经》的诗是“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表明《诗经村代两性审美不再停留于感官愉悦和表层意义的满足,而已融入一定的文化氛围.更多地体现精神情感的需要。本文意在籍《诗经冲的两性审美诗,考察这一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诗经州代是父权制最终战胜母权制,女子社会地位逐渐堕落的时代。但毕竟有周至春秋去古未远,殷商时…  相似文献   

5.
秋瑾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杰出的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巾帼英雄。她在妇女问题上,一反数千年之旧传统,创蓁辟莽,别开新界,以崭新的妇女观彪柄于中国近代历史上,启迪着干百万妇女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自身的解放而奋斗。 在她的妇女观中,首先是一反数千年来“夫为妻纲”、“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旧传统,主张男女在人格上、社会政治地位上应一律平等。她用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天赋人权学说来观察妇女问题,指出:“天赋人权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男和女同心协力方为美,四万万男女无分彼此焉”。她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束缚压迫妇女的封建伦理斥之为“胡说”、“牢笼”、“囚狱”、“黑暗界”,也就是说妇女同男子的平等地位是被封  相似文献   

6.
谈谈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它远溯于春秋之末,成熟于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史学发展的始终。 春秋末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史学家孔子所著《春秋》便明显地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司马迁评之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并以鲁国史事,正名分,“拨乱世,反之正”。可见,孔子研究历史并非为历史而历史,而是通过研究历史来宣扬他的思想观点,抨击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现象,企图恢复已经崩溃的西周盛世。尽管这不符合历史潮流,但在史学经世致用的开创方面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弄瓦"的"瓦"指什么?《中学语文》2006年第4期《一面映照周朝婚俗的镜子——〈卫风·氓〉》解读三则》一文,对《卫风·氓》一诗的文化背景作了很好的阐释,读后颇受启发,获益匪浅。但它对《小雅·斯干》这首诗的解说,却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瑕疵。它写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将其“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千古未有之奇书”《红楼梦》(总名)“题曰《金陵十二钗》”,十二钗在书中地位之重要显而易见.然而十二钗之角色意义,却并非那样简单、易懂.除在野史小说层面代表“金陵十二女子”(“十二冠首女子”)外,从明清兴亡史之角度看,“绛洞花主”——十二钗之“王”是汉家天子,十二钗则是明末清初满汉诸大臣;自“反面《春秋》”方向观,“宝天王”是周天子(“天王”乃周天子专称),十二钗则是春秋十二公.若《春秋》还可视为“亘古第一人”孔夫子的“自传”(《孟子·滕文公》载夫子语:“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红楼梦》——“拟《春秋》”之传主、“千古第一奇人”贾宝玉便是孔夫子,从而金陵十二叙之喻指对象亦将随之而转换.通常认为金铁十二人之出处与宋人沈立《海棠百韵》有关,至此则可寻出取义之因:“金钗人十二,珠履客三千”的“背面”正是“贤哲人十二,弟子众三千”;在回回“有本”,无一字无“出处”,无一人无“来历”之《红楼梦》书中,“金陵十二钗”恰与“孔门十二哲”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从明代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各类婚姻现象入手,分析了当时这种现象背后所潜藏的男女不平等、女子受欺辱的社会现实,同时也阐述了妇女传统地位和对待妇女传统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翻开中国教育史,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一事实:数千年的教育几乎是男子教育的别名。在中国,女子得到学校教育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男女教育平等的实现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教育从男子独享到男女平等的演进,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在倡导男女平权的今天,对女子教育发展史和女子教育理论的探究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在每一个社会中,妇女解决的程度,是一般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能否受教育以及受怎样的教育,都反映出妇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妇女能否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除非男女受着同样的教育,否则就不能使妇人有同男人一样的责任。”这句古老的话在今天仍不失其光泽。新中国的广大女性之所以在各条战线上为  相似文献   

11.
一从什么角度看西周春秋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奴隶社会西周春秋的社会性质,是史学界多年争论未决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及和它有关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历史现象和人物等等的正确理解.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我们史学界一个迫切任务.到目前为止,对西周春秋社会性质,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是奴隶社会;(二)是封建社会;(三)是奴隶制和封建制混和着但封建关系确已占了主导的地位.个人认为西周春秋不是封建社会,也不是奴隶制和封建制混和着,而是奴隶制社会.我之所以认为西周春秋是奴隶制社会,基本上是根据以下的理由,即:西周春社的史料证  相似文献   

12.
中华职业教育社八十年(五)●吴长翼职海钩沉本栏编辑史和平女子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炎培主张“男女教育机会应该均等”,他认为“解放必先自立,必先能治生”。女子职业教育,培养女子“独立自治之道”,而且“由个人之能力而发展社会之能力”。职教社...  相似文献   

13.
西周“保民”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西周初年兴起的“保民”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夏商二代,奴隶主贵族奉行以“天罚”为主要标志的神权政治思想。夏商统治者每当出兵镇压奴隶的反抗或侵犯周边民族时,均习惯于将这种军事暴行说成是“代天行罚”。如夏启在进攻有扈族时宣称:“天用剿绝女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又如盘庚迁殷时也威胁臣民说:“予迓续乃命于天………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天罚”思想是奴隶制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女国”释     
中外古籍中记载的有关“女国”的各种传闻,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涵。这些“女国”可分两类:一类是只有女子而无男子的“女人国”,一类是男女均有但妇女居领导地位的“女权国”。两类“女国”分别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前期和后期所流行的族外群婚与对偶婚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相似文献   

16.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其中,对“女子”意义的解释,成为历代学者解读的热点.由于“女子”一词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因此很有必要总结有关“女子”的释义研究并对其意义作出准确地判断.本文在回顾历代学者对“女子”注释训解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其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证源分析“女子”之义,探讨《论语》中的“女子观”,并确认了开始歧视妇女的历史时期.旨在更准确地理解“女子”之义,正确领会孔子的本义和思想观.  相似文献   

17.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18.
晋阳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王朝建立不久,时有"桐叶封弟"之记载,时"唐国"出现,后又被"晋国"的称号所取代.历经春秋、战国与秦汉王朝的历史演变,晋阳之独特地位逐渐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在北齐时期,晋阳城享有"别都"之美誉.这一尊贵地位的取得并非出于高氏家族对其的偏爱情感,而更多是由其地理环境、历史生态和政治战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亦是其作为一条多元文化交融带所具魅力的展现.北齐别都晋阳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晋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代继承制度志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财产私有制之后,就产生继承权问题.“继承权之所以具有社会意义,只是由于它给继承人以死者生前所有的权利”罢了.历史上各民族国家有过不同的继承制度.关于西周已否确立父子相传和传长、传嫡的制度这一问题,前人已多所论述,近人又有异议.本文拟对此提出一些管见.一周人自古公亶父以后,才逐渐有历史记载之可言,而关于王位继承的问题,也只能从此时说起.《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回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取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上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  相似文献   

20.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梁启超的女子生利思想,喊出了近代“女子经济独立”思想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史上具有不容抹煞的历史地位,对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