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在行驶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的电动汽车得到大力发展,作为电动汽车驱动能源的电池的性能决定着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由于需要对单体电池进行串并联组成电池包为电动汽车提供能量,实际上,即使是新生产的电池,其性能和实际的可用容量也会存在差异,因此保持串联电池组内单体电池的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对各单体电池进行均衡,通过设计均衡电路和实施控制策略使单体电池间的差异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时期我国加大了对于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力度,并逐步构建起了完善的产业链,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动力电池组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核心,其通过存储电能并依靠计算机进行电能输出来驱动电动汽车运动。动力电池组的造价高昂,由于单块电池存储能力有限,动力电池组主要是以块电池组合而成。单块电池受制造工艺的限制在动力电池组充放电的过程中单块电池间的SOC会产生不均衡现象,从而影响动力电池组的充电效果和使用寿命。在分析动力电池组充放电特性的基础上就动力电池组的充放电动态均衡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3.
锂离子电池组各单体电池之间存在着内阻、容量以及自放电率等的差异。在使用中由于电池组的多次充放电循环这种差异将更加明显。为了消弱电池组各单体电池的不均衡现象,提高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和效率,本文设计了一种电池组的自动均衡控制系统,经试验验证,该系统可以使电池组充电后各单体电池最大压差控制在30mv以内,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组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逐步深入与社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优化,电动汽车本身的环保特性已经使其成为汽车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而锂电池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内部的核心构成,是车载动力电池与电动汽车连接的关键纽带。保证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电动汽车安全行驶的关键。本文以某品牌电动汽车为例,分析从电动电池与电池组故障视角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存在的故障,并且提出故障诊断解决思路,以此推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锂电池具有无记忆效应、比能量高、循环使用次数高、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是电动摩托车、轻型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等应用领域的首选电池类型。然而,由于生产工艺、材质等的细微差异、不同生产批次等原因,单体电池的电气性能发生差异是必然结果。这些差异在多节电池串联的应用场合不仅会使串联电池组的容量变小,甚至还可能造成严重的过充电、过放电等安全隐患,严重失衡时可能会造成单体电池内部出现热点,这是非常危险的。其次,串联电池的失衡会大大缩短单次充电后的使用时间,以三节串联的失衡电池组为例,假定充电时A电池剩余80%容量,B电池剩余40%容量,C电池剩余60%容量;当A电池充满100%时,B电池容量刚提升到60%,C电池容量为80%,此时停止充电将造成B电池和C电池尚未充满电的现象;反之,该串联电池组用于放电操作时,由于下限电压保护的钳制,当B电池放电至0%容量时,A电池尚存有40%容量,C电池存有20%容量,出现电池A和电池尚未放完电现象,大大降低了串联电池组的能量利用率。由此可见,凡使用串联形式的锂动力电池(或任何其它类型电池)、以及大容量超级电容为动力或辅助动力的场合,在电能的补充或电能释放过程中,对串联储能组件中的任一单体储能器件实行独立均衡控制是极其必要的,也是纯电动力及混合动力汽车应用领域必须解决的主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6.
热设计技术是大型锂一次动力电池组的关键技术。运用计算机热仿真技术分析比较在不同的电池箱结构时单体电池及电池模块的稳态温升及温度场分布情况。热仿真分析表明:合理设计电池箱的散热结构,可以显著降低电池组工作时的稳态温升。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14)
目前商用微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广泛应用在测绘、农业、安防、物流等领域,这类无人机主要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其电池系统由多片电池串并联构成。由于电池系统内单体电池间连接固定,且无电池冗余备份机制,单体电池的不一致性会影响电池系统整体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为此,设计了基于通用锂电池的电池矩阵及管理系统。系统根据无人机实时动力需求,基于电池状态参数筛选电池组性能一致性,通过电池矩阵路径动态构建串并联电池组。实验验证,电池矩阵及管理系统通过筛选电池特征参数,构建一致性电池组并提供冗余电能供给,有效改善电池系统工作可靠性。该电池矩阵系统为无人机电池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8.
张权 《今日科苑》2009,(14):65-66
蓄电池组有区别于单体电池的额外特性,基于目前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单体之间的性能差异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客观存在,要想避免单体由于过充、过放导致提前失效,使电池组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达到或者接近单体的平均水平,对蓄电池组充放电实现科学管理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张权 《金秋科苑》2009,(14):65-66
蓄电池组有区别于单体电池的额外特性,基于目前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单体之间的性能差异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客观存在,要想避免单体由于过充、过放导致提前失效,使电池组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达到或者接近单体的平均水平,对蓄电池组充放电实现科学管理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是保障锂离子电池组高效、安全运转的关键,伴随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以及其他电力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锂离子电池组的散热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文章针对影响锂离子电池组性能的关键方面——散热冷却技术进行系统化分析,介绍了传统冷却技术结构研究与改进以及最新冷却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BMS是连接动力电池组和电动汽车、储能等工具或设备的重要纽带,功能要求BMS应具备数据采集、电芯均衡、保护与告警、通信、充放电控制、数据存储等功能。为一套保护动力电池使用安全的控制系统,时刻监控电池的使用状态,通过必要措施缓解电池组的不一致性,为新能源车辆、储能等工具或设备使用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电动车电池特性上对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进行开发,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根据电网、电池稳定基础上进行控制策略。通过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检验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再利用,增加对电动汽车接受指令检测。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0,(11)
阐述了电动汽车用锂动力电池的工作过程,结合三元锂电池安全性能试验中过充、针刺等试验结果现象,分析单体电池破坏的内在原因,从三元锂电池使用的材料、单体电池的结构等方面论述提高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能的措施,以期在提高三元锂电池安全性能方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1996年9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制的可充电镍氢动力电池,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目前研制的第一组可充电镍氢动力电池,它的研制成功为突破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为今后镍氢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组电池在装车试运行中,一次充电最大行驶里程为121公里,最高时速为112公里。电池由100个单体组成,总电压120伏,单体电池容量100安时,电池的原材料均为国产,其中用作负极的贮氢材料和集流体泡沫镍材料均为该院研制。  相似文献   

15.
浅析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及容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力电池是电动汽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力电池供电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是否正常可靠运行.而如何对电池进行充放电和剩余容量进行检测直接关系到电池的正常使用和寿命.文章介绍了动力电池常用的充放电及剩余容量检测的方法和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5,(19)
储能电池管理系统(BMS)主要应用于微电网或者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削峰填谷的储能系统,对储能电池起到监控和管理作用,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储能系统的稳定性。文章根据储能电池的特点,设计了基于STM32F103的储能BMS。设计的储能BMS具有测量电池电压、电流和温度的功能,可以根据设置参数对单体电池进行充放电均衡。将设计的储能BMS应用于铅酸电池组,实验结果表明测量数据准确,均衡控制稳定,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介绍统计过程控制(SPC)在热电池单体制造中的应用。阐述了SPC在热电池单体制造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列举了控制图在热电池单体检测结果方面的应用示例,结果表明在热电池单体制造中实施SPC可起到及时纠偏的作用,提高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磷酸铁锂的高容量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从自主设计的电化学-电路等效模型的建立与优化入手,分析电池模型参数的特征;在无迹Kalman滤波(UKF)算法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双UKF(D-UKF)的新型SOC/SOH联合估计方法研究,即利用电池单体荷电状态(SOC)评估电池健康状况(SOH)。实验结果显示,新方法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和较快的估计速度,对于提高电池组的能量储存能力、利用率和循环寿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涉及正极、负极、电解质(电解液)、隔膜、电池单体、电池组等产业链领域。其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镍锰钴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等。磷酸铁锂具有循环寿命长、材料成本低等优势,是未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子掺杂、包覆修饰、复合合成等方面。因此,本专利分析的研究边界确定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改性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以三层拟树状式系统拓扑结构为框架,电池主控单元、检测单元以及电池检测模块之间通过高速CAN进行互联完成实时数据的传输与控制,进而对动力电池组进行安全监控及有效管理。本文以BMS设计为核心,着重介绍了BMS各模块功能分析,以及BMS高压上下电策略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