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史、所提供的服务和应用。中国气象卫星是在全球气象卫星发展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的气象卫星已经业务运行。中国的气象卫星工程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测控和地面应用5大系统组成。地面系统作为气象卫星工程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卫星应用效益起重要的作用,在卫星发射后对卫星有效荷载进行运行管理,实施从卫星下传数据的接收、处理、分发、应用和服务。中国气象卫星投入业务运行以后,为改善天气预报、环境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天气预报领域,为台风、暴雨、冰雹 、暴雪、沙尘暴、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更有力的手段;在短期气候预测领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参数,如海表水温、雪盖、植被指数等;在环境监测领域,在洪涝、森林草原火情、沙尘暴、雪灾和海冰等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中国气象卫星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在于提高产品的精度,为定量应用服务。其内容涵盖气象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并且与数值天气预报本身也有密切的关系。气象卫星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资料,数值预报模式为气象卫星提供定量产品推导的背景场。气象卫星与数值天气预报协同工作,才能促进气象卫星应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气象卫星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计划发射5颗,即风云二号A、B、C、D、E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B静止气象卫星为试验卫星,风云二号C、D、E静止气象卫星为业务卫星。1997年6月10日、2000年6月25日、2004年10月19日、2006年12月8日,风云二号A、B、C、D静止气象卫星成功发射。风云二号E静止气象卫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阐述了气象卫星遥感的应用现状。在我省气象卫星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森林草原火情监测、洪涝监测、干旱监测等方面。接下来分析了EOS计划对卫星应用领域的拓展和影响,最后分析了气象卫星遥感在黑龙江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理论基础,地表温度反演的算法,气象卫星在地表温度反演国内外研究现状,气象卫星地表温度反演的应用、存在问题;展望了气象卫星遥感地表温度反演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科技动态     
《今日科苑》2011,(11):6-7
<正> 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实现双星组网观测随着风云三号B气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B星首次实现了上午星和下午星的双星组网观测,使得全球观测频次由12小时提高到6小时。作为我国第一颗下午轨道气象卫星,填补了我国在下午时间窗口内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的空白。该星与2008年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实现的双星组网观测,对于确保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的稳定运行和进一步增强全球观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技术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11,(5):22-22
2011年至2020年,中国拟发射13颗气象卫星,并将全面提升气象卫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以及对大气的三维探测等能力.加大对大气温室气体等的观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气象卫星是我国气象建设的重要部分,它的网络通信设备更是重要。因为其关系到气象、天气信息的传递,除此之外,此项技术还担负着军事领域、航空领域的天气、气象勘察等重大责任。笔者对气象卫星工作中的网络通信进行了探究,希望与大家共勉之。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国气象卫星已经实现了服务型目标,其中气象卫星已经具备了两个系列,分别为极轨、静止。主要针对风云三号进行介绍,它为气象卫星轨道的第二代,它可以对大气进行三维探测,这样获得全球资料的能力就会增加,对云区,地面和海面有更强的遥感能力。根据此点笔者对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系统建设机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气象卫星是一种具有重要实用功能的遥感卫星,在其业务化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为气象工作者提供数量庞大的气象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面对数量庞大的气象卫星资料,如何能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信息是实现气象卫星检索任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探讨了Internet/Intranet技术在气象卫星资料检索中应用的必要性,而后对Internet/Intranet技术在气象卫星资料检索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无线电环境与气象卫星地面站数据接收质量关系密切.根据风云三号工程广州站的建设情况及该卫星使用的频率,介绍了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为风云三号工程选址所进行的一次无线电环境测试与分析,并简要说明气象卫星地面站电磁环境的测试原理、计算和分析方法,协调解决建议等.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H省的气象卫星地面站为例,主要探讨了该气象卫星地面站近些年来面临的主要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对问题的根据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了该气象卫星地面站的网络结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周京平 《情报杂志》1993,12(4):98-99
气象情报是制约和影响军事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在海湾战争期间得到充分证明。1 现代卫星为气象情报监测手段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总共动用了60颗卫星,其中包括侦察卫星、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等。美国动用了约12种,50余颗卫星参加了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监测,其中3颗布洛克50国防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13.
降水,是人们最容易感知的天气现象,也是决定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一方面,充沛的降水不仅为农作物的茁壮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森林和草原带来了勃勃生机;另一方面,长期的缺雨与短时间的集中降水会带来干旱和洪涝。因此,对降水的监测和预报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在我国960万公里。的国土上,仅有常规气象台站575个,它们无法满足降水观测的需要。而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具有覆盖范围广,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利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所推导出的降水分布可以大大弥补常规气象观测的不足。提供更为丰富的降水信息。因此。通过遥感手段所得到的降水估计结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卫星天气应用平台(SWAP)主要面向从事天气预报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了静止气象卫星资料的处理应用和分析显示平台。预报员通过该平台可以方便快速的获取、显示和分析静止气象卫星资料,为短期、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依据,发挥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及产品在天气预报和分析中的作用。目前自治区及盟市气象台均安装了该平台,并实现了本地化应用,有效地支撑了预报业务对高分辨率卫星资料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星上搭载有11种遥感仪器,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遥感对地观测。它的升空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风云三号系列卫星使用的4.2米接收天线天伺馈分系统在接收卫星资料过程中出现的天线指向精确度不准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调整方法,及所使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10日升空的第1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6月17日定点在东经105°赤道上空轨道,它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航天爱好者会问,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1号与它有什么异同?这还要从气象卫星的种类谈起。气象卫星通常接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10日升空的我国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于6月17日定点在东经105°赤道上空轨道上,它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细心的读者会问,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与它有什么异同?这还要从气象卫星的种类谈起。气象卫星通常按照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相似文献   

18.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2):I0001-I0001
全球气候变化、台风和暴雨等气象灾害每年给全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尤其是我国地处亚洲季风区,气象灾害频发,预报和监测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种快速发展的强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主要依靠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但目前国际上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只有光学探测设备,没有微波/毫米波探测器。2012年10月12日,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重点项目“地球同步轨道毫米波大气温度探测仪”在北京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项目成果为我国在重大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气象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的立项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我国新一代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大气探测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微波探测技术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在国际地球观测领域的被动微波遥感前沿技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今天,在茫茫的太空中有成百颗气象卫星在那里鸟瞰着地球大气,它们日日夜夜观测着地球上的风云变幻,监测着台风、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拍摄覆盖地球表面云层、地表、海洋照片,并播发传真云图,搜集在地面上难以得到的海洋、沙漠及高寒地带的气象资料.气象卫星好比一个遨游太空的气象站,可以在很大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对天气变化进行连续观测.  相似文献   

20.
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成功进入太空,中国气象人从天上观云识天的梦想终于实现,风云气象卫星应用之门徐徐开启,二十多年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的风云卷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