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艳丽 《考试周刊》2011,(54):14-15
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永恒的话题,我国的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多年,国际教育改革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教育权力"下放",教育的单元化到多元化转变,以及教育由民族化向国际化转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背景资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自2010年2月28日开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也是中国政府通过问计于民,为未来10年勾勒的教育改革路线草图。  相似文献   

3.
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其阶层结构日益分化,相同或者相邻阶层结构的人们组成利益集团。不同利益集团基于获取教育利益的考虑,一定会千方百计影响教育改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强势阶层对教育改革进程和方向的影响大,其从教育改革中获得的利益也多,弱势阶层对教育改革进程和方向的影响小,其从教育改革中获得的利益也少。如何提升弱势阶层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力.不仅关系教育改革本身的顺利进行,也关系到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还是目前的社会现状分析,中国家族教育的改革都十分必要,要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走中国家庭教育改革之路,并努力提高家长素质。  相似文献   

5.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已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给世界各国的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交流,没有交流,个体的生存、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均将陷于不可能的境地。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研究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为标志,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至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关于这场改革成效的研究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决策服务。但目前已有研究基本上建立在主观判断或现状描述的基础之上,缺乏实证依据的支持。开展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研究应当抓住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阶段与关键问题,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吉霞 《师道》2008,(11):21-23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凡睁眼睛看世界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30年,中国的巨大变化,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胞。正因为如此,全社会才都进行思考、总结!这些思考、总结并不是简单地总结改革成功了还是改革失败了,而是要本着以利于今后更大的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去总结,这也是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只有在总结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坚持正确的,修正错误的,中华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作为全国千千万万个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之一,我想就教育“改革”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不当之处,还望指教。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大学时代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阶段深入挖掘社会学课程思政元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家庭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家庭社会学”课程为例,从三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途径:一是创新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二是创新教学内容;三是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这对其他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教育特区”促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 教育体制应该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看法,中国教育是改革滞后于发展,质量滞后于规模。中国教育发展速度很快,但改革推进的力度还不够;规模增长很快,但质量提高很慢。这样的描述,并不是简单地说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失败的或者是成功的,而应把两者分开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改革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教育改革的"诞生"存在诸多可能和诸多不确定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张力势必相互牵制、相互作用、相互弥补,导致许多可能研究与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必要用知识社会学"集体性知识"的解释框架进行阐释。中国社会是一个集体性很强的社会,在它身上所进行的诸多改革,似乎无法回避这种集体性。这种集体性具有原发的植根性,它与这个社会与之俱来,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性的"惯习";这种集体性又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且无时无刻不有某种能量从外界流向内里。中国教育改革的运作理路应该建立在以历史为根基的结构基础之上,且以国家需要为存在形态,以地方集体性知识为治理法则,以细致入微之变为学校效用游戏。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60年来的教育历程大体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其间诸多重大教育改革,均为基于政治—经济需要和逻辑推论而操持的教育改革。建国初年,伴随着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的颁布,思想改造运动政治化地整饬了教师的角色;"52调整"既是经济重工业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政治整齐化的重大举措;"85决定"则直接造就了此后20年转移政治—经济义务的"义务教育",并与重点学校制度一道使教育公平问题积重难返。1992改元市场经济以降,教育改革,尤其高等教育改革惟经济主义马首是瞻,走上"扩招""、升级"、"并校"的产业化和大跃进之路。作为政治—经济改革的教育改革,要么沦为政治的工具,要么用于经济的筹码,抑或受二者钳夹,效果堪忧。有必要改革教育改革,走向作为社会—文化的教育改革,并保有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教育》2006,(3):4-4
“十五”期间,教育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14.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2):3-8
欧用生教授是吴凤技术学院讲座教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教授。作为台湾教育改革界的领军人物,欧用生教授亲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如今的十年教育改革的历程。在此次访谈中,他回顾了十年教改中的重大事件,剖析了台湾教育改革中种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他也分析了台湾从一元社会到多元社会的巨大转型过程中,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之间互为消长的关系。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类似的变革议题当给我们的教育变革更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已经走过整整20个年头,但这项浩大的社会工程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沈智康 《职教论坛》2001,(12):21-21
为深化全国中专学校改革,促进全国中专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中国职教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于2001年11月10日至1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全国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105所中专学校的领导和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中专教育教学研究学术团体的负责同志共150人出席了大会。安徽省教育厅徐根应副厅长到会并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中国职教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常务副主任谢动琅同志在会上作了讲话。谢动琅主任首先传达了李岚清副总理最近就进一步抓好职教工…  相似文献   

17.
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的持续进行。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浪潮。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盛、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以及道德教育改革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为我们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土壤,使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道德教育改革成为可能。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研究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作动矣系是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历史与现实则是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两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华丹 《上海教育》2006,(3B):34-37
2005年10月26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了《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一关于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应有状态》(以下简称《结构改革》)的重要件。对义务教育进行深入反思和变革。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部分地区已开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到2003年底,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县(区)已有1642个,占全国县区的57%,约3500万小学和初中生按新课程教学,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18.6%。按照课改进度要求,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从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将进行新课程实验。这一改革,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进度上分析,难度都是相当大的,对在职教师和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对象与目标是内在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改革的对象是指改革所要针对的具体问题,改革的目标是指改革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即对具体问题的变革程度。改革的对象属于改革所要直面和应对的方面,改革的目标属于改革所要建构和创生的方面。从逻辑上讲,基础教育改革的任何目标都应是针对具体问题而言的目标,没有对具体问题的洞察和分析,改革必因失去其明确的对象而陷入盲目和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