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大众数学”为基调,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来推动数学教育改革,也已获得众多数学教师的赞同.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仍是比较缓慢的.呼吁较多,行动较少,落实更不容易.这里固然有体制、有经费投入不足等等的原因,但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育改革不能脱离社会支持只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孤立的自我改革。教育改革嵌套于社会改革,两者是相互包含、互为媒介、互动同构的有机整体。社会信任、社会合作、社会参与是影响教育改革的社会三要素,三者以社会合作为中心,共同为教育改革提供从心理到行动、从行动到制度化的社会基础。社会信任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本与责任共担,信任程度缺失制约教育改革,造成教育改革制度设计的“公平悖论”与参与改革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内耗;社会合作促进教育改革的技术、人力、经费等诸要素融合,并为教育改革提供自生自发的基层创新动力机制,跨界合作为解决教育“短板”与“盲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社会参与为教育问题解决从个体感受经由社会行动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开辟了渠道,通过协商机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重建社会信任、鼓励社会合作、扩大社会参与可夯实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材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的变化,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赞同“教材是决定高中课改成败的第一道门槛”“教材的好坏是决定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江苏的高中课改试验中,历史学科的问题主要就是教材问题。我们使用的是人民版高中教科书,这部教材总体上贯彻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也发现了书中的瑕疵,其中有史实性、逻辑性的,也有结构性、表述性的,史论结合、附文使用等方面也有需要修订的地方。故不揣冒昧提出以下质疑,请教专家。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在 2 0世纪 2 0~ 30年代的教育改革 ,给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至少有三点启示 :1 .理论层面 :“教育脱离生活、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是当时也是当今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们必须坚定地走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 ;2 .实践层面 :陶行知教育改革实践昭示我们 ,教育改革家首先是实干家而不仅仅是宣传家。教育改革需要勇往直前 ,不抱怨现实 ;3.精神层面 :改革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其三是不怕失败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普通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改革的成败对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大局影响巨大。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用时代对人们语文素养的要求来确定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从全面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改革课堂教学到改革考试,全面推行语文素质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面对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社会挑战,包括新冠疫情对美国教师队伍的冲击以及美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离职率高、缺乏多样性等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将教师教育改革纳入其“重建更好”一揽子改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价值转向、从“缺陷”到“优势”的政策话语转变和弗雷泽三维社会公正理论构成了美国联邦政府教师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教师教育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修改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教师教育援助计划;实施“培植你自己”教师教育项目;完善一年制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加大对少数族裔学校的资助力度;提高教师工资与专业发展水平。美国联邦政府的教师教育改革凸显了社会公平与多元种族和谐相处的政策价值导向,其政策机制体现了联邦政府协调角色的不断增强和市场化教师教育改革方式的适度消退。  相似文献   

7.
谁支持改革——兼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认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从与改革的关系看,存在着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教育改革反对力量及教育改革中间力量。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是一个“总体性的”人群概念,它既不是“价值共同体”,也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利益联合体”。除了教育改革反对力量的抵制及中间力量的旁观外,教育改革支持力量自身的复杂构成,也是导致改革过程变得复杂、曲折与艰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教育建基于文化,教育的变革必然涉及某种文化的变革,因此可以说,教育改革在根本上是一种文化的变革.中美基础教育的改革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只能是在自身文化基础上的变革.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有“文化自觉”意识,在学习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经验时,只能借鉴,而不应移植.“文化自觉”要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冷静分析和学习美国文化,反思、继承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教育改革的主体形态及其结构是有效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根据成员身份的不同,以及在改革目的、性质、内容、方法、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主体划分为“政策规划性主体”、“理论建构型主体”、“实践突破性主体”、“商业炒作型主体”和“社会公益型主体”五种形态[1]。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美国,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基础教育发生了几次重大的改革,正是由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教师教育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其中有两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即能力主义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标准评价运动的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也由“能力本位”转变到“标准本位’模式。本主要通过比较这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揭示美国教师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是学校德育缺乏社会基础的基本表现,也是德育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是个体道德发展与社会道德进步的首要前提。经济生活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进程及成效的重要变量。学校德育应主动反映并合理观照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活及其价值需求,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辩证分析经济生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知晓适应市场经济生活的道德规则,学会在参与经济生活中体会道德生活,最终形成适合社会经济生活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的加速、职业迭替的频繁、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改变教育只是青少年的事,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改变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改革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基础上;积极推进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13.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大政方针,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永恒的基本主题。应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高度认识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坚持优先、公平、优质的重大时代意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4.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须置身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之于学生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并认真对待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与动力支撑,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支持路径,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社会生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滋养,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方案、路径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社区学院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为社区学院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城市社区的兴起为社区学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是社区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社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思维是复杂科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体系。本文运用复杂思维透视道德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呼唤道德教育改革在开放的理性指导下,寻求支撑性的文化根基;建立生命的科学,寻找道德教育迷失的主体;运用复杂范式,建立起道德教育的多学科统整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一环,适用供给经济学的解释框架。职业教育领域与其他生产领域一样,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问题并存。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生产、生产要素、制度变革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生产层面改革是基础,重点任务是教育教学改革;要素层面改革是关键,重点任务是要素升级,即师资、教材、教学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制度改革是核心,重点任务是职业教育的供给与生产主体分离制度、投资与成本分担制度、标准制度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实现职业教育根本性改革,使其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师范教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二十年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期。从当前的情势来看 ,师范教育的发展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之间还存在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 ,师范教育必须借助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 ,巩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总体而言 ,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在下列方向上作出努力 :师范教育高层化走向 ;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趋势 ;综合化发展趋势 ;开放化发展趋势 ;教师职业专业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宋代教化的重心下移与组织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五代以来的社会纷乱和伦常失范,宋代新儒家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致力于对社会伦理观念与国家教化格局的积极改造和重建,突出表现为:教化重心层层下移,官府教化力量与民间教化力量、学校教化组织与非学校教化组织进行了有效衔接、互动、重构与整合。宋代教化组织系统的制度化建构,为维持后期封建社会结构和伦理秩序的基本稳定奠立了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应是向“人的教育”的回归 ,归根结底还是重在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人文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 ,人文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人文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人文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人文文化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