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冬学是利用冬季农闲组织农民学习的一种方式,曾是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中共开展农民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冬学运动虽已成一历史名词,但其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对当代农民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优化农民政治参与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有待拓宽、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参与实效有待增强。优化农民政治参与路径,既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代议制民主的主要作用和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又要优化党内民主、推进信访立法进程、充分发挥互联网政治参与优势。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创新者,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新时代,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民对产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为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需要尊重农民,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促进农民增收,激发农民的生产主动性;通过引领农民创新,增强农民的创新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而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治理队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专业队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擎"作用是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根本,乡镇政府、乡村社会组织、村委会及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如何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普洱市倚象镇L村发现,当前L村在乡村治理与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对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民族地区需要从强化党建引领、增强产业品牌效应、激活乡土文化、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乡村建设运动派代表之一,曾致力于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其乡村自治思想的践行,对当今中国的乡村治理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通过分析梁漱溟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探究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识到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性,以强农素质、懂农能力和爱农精神为培育方向,通过优化和调整培育路径,实现农民素质的综合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培育方向,进而提出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分析了培养农民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从农民自身素质、体制因素、经济因素、农村组织化等方面分析当前农民主体意识淡薄的原因,从提升农民素质、化解体制弊端、增加经济收入、增强农村组织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探析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1.
侯勇 《四川教育》2021,(11):6-7
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具备我国农村地区和全国革命老区的普遍特征和典型现状.本文对川陕苏区教育治理进行梳理,探索当下乡村教育的政治性、公益性、特色性、适应性、优质性、治理性的发展路径,有利于史学功能的价值发挥,也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教育的优质普惠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有“乡贤治村”的传统,乡贤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乡贤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中构建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同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乡贤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乡贤治村”的优良传统,发挥乡愁纽带吸引人,搭建良好有效平台使用人,建立保障激励机制留住人,引导以优秀精英为代表的“新乡贤”返乡建设桑梓、造福家乡,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需求不断上升,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也有了蓬勃发展.从乡村振兴视角看,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乡镇的社会治理.但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如政策层面、资金难题、缺乏创新、人才匮乏等都限制了生态旅游发展.从乡村振兴视角看,要想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需要从政府方面、商业运营模式方面、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做出努力,化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背后的治理经验值得认真进行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将党的乡村治理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转化为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包含“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坚持群众史观和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演变的“变中的不变”,这种“变中的不变”同时又包含“不变中的变”,即党的领导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逻辑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破解乡村日益衰落的困境,日本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的发展模式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具有重要参考和启示意义。日本的乡村产业振兴可归纳为专业化、垂直化和水平化等模式,人才振兴包括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和结对合作等模式,生态振兴包括国土规划引领型、循环经济主导型、绿色创新驱动型等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八头町、神山町和西粟仓村三个典型案例的创新实践,可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因地制宜选择乡村发展模式,二是构建多层次协作网络和机制,三是推动六次产业多元化发展,四是挖掘和引进创新人才,五是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需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与水平。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应通过企业、社会组织、农村居民与政府的紧密配合,创建良好的治理环境,共同协调生态和环境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开启了乡村治理的探究,已经走过了探索阶段(1 92 1—1949年)、总体性治理阶段(1949—1978年)、创新阶段(1978—2012年)、系统治理阶段(2012年至今)百余年历程。系统梳理并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乡村治理的历史轨迹,是指引当前和未来乡村治理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化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弱化,乡村文化设施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正视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文化自信,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回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抗战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认真领会中央教育方针与“冬学”经验,通过试点把中央精神和浙东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党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动员开展“冬学运动”,制订了详实的顶层方案,并采取模范典型引领,充分运用动员方法和技巧;在“冬学运动”中团结改造基层知识分子,使之成为进行社会教育的内生力量。因而,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浙东抗战胜利和人民群众政治文化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