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利用已知,明确障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计算题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考查的目的和内容不同,所给已知条件的类型也往往不同,能否正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其作用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3.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已知是通向未知的桥梁。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有些问题学生不懂,利用已知往往能迎刃而解。如第七册《山行》一诗“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红于”,是个重点词,历来被认为是不易理解的。有一位老师利用学生的已知启发引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他提问“红于”是什么意思学生不理解时,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以设问的形式把学生引入探究活动。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有一些学生会大声地喊“我知道,我知道”。这时,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尴尬的场面.甚至会打击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呢?  相似文献   

6.
已知与未知     
未知的事情,总能激发人们的激情欲望和探知的好奇。学者在未知里寻找创造; 作家在未知里寻找创新; 间谍在未知里寻找情报; 情人们在未知里寻找情爱; 学生在未知里寻找知识; 商人们在未知里寻找利益……可是,当未知成为已知,人们的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是明显的。但也有已知条件不很明显,隐蔽在应用题中的,这就为学生解答应用题增加了心理障碍。有的学生或者把隐蔽的条件落掉,或者把题中的“一星期”、“六月份”等当成了“1”、“6”等。因此,教给学生找出应用题中的隐蔽条件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  相似文献   

8.
明启文 《云南教育》2001,(14):30-3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就会发现许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教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创造的空间。教学中应该运用这些空间,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诱发学生思考的环节,让学生在推理、想象、猜测、概括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一、在归纳推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教学中,教材这样要求:“找出几个圆形的物体,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指导学生: 1请同…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切活动都要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服务,都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第一大段,分别写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依依惜别的情景。在教学时,可根据这三节内容相近、句式相似、结构相仿的特点,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习第一节时,告诉学生可以分成“话别、回忆和小结”三个层次,然后让学生自己划分层次。在“回忆”这层里,又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两件事的起迄。并通过讨论,对每一件事的内容各作如下的概括:1.  相似文献   

10.
辅助线是建立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1.
汪克谦 《初中生》2006,(9):20-21
中考语文,我们往往会碰到多元选择题,在众多的选项中,有时只对少数选项有确切把握,而对大多数选项的意义不甚明了,以致解题时颇觉困难。此时如果能从已知选项入手,抓住已知,选点突破,就能回避不易判断的选项而顺利解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正迁移理解所学知识,构建、优化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伟杰 《数学教学》2004,(11):12-13
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自以为已比较注重对学生在解题中的“通性、通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也注意把解题思路剖析在学生的面前,但在日前的一节高三习题课中,遇到如下情景,促使我在课后反思.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应用题已知条件的组成因素、数学意义、显示状态作一简要分析,并初步探索不同显示状态的已知数对学生解题思维活动的影响,我们采取书面测查、试卷分析、个别谈话等方法,对云阳师范附小刚升入五年级的两个班(学生112名)和云阳中学初一新生一个班(学生53名),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一、应用题已知条件剖析(一)已知条件的构成根据构成已知条件各因素的不同功能,一般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1)情节性内容。已知条件中所表述的生产、生活实际的事例、情节,如人物、情境、事件等,学生对它的理解与已具有的实践经验有十分重要的关系。(2)已知数。即已知  相似文献   

15.
甲、乙两个同学去新华书店,且都看中了同一本书。一掏口袋,两人才发现钱都不够,算了算甲还差1元2角9分,乙还差1分。于是两个人将钱合起来打算先买1本,一看钱正好合适。请问书价多少?两个同学每人身上各带了多少钱?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如果补上两人所差的钱1元2角9分+1分=1元3角,那么他们恰好可买两本书,而现在他们手中的钱却正好可买1本书,可见书价是1元3角,甲同学有1分钱,乙同学有1元2角9分钱。筌变未知为已知@彭相萍  相似文献   

16.
<正>作辅助线是几何问题中常用的方法.很多学生在解题时感到作辅助线的难度大,常常不知如何着手.事实上,很多题目辅助线的作法往往隐含在某个条件中,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个条件,层层剖析,便能找出我们需要的辅助线.下面以一道习题为例,分析如何从条件出发作辅助线,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是解斜三角形的一种类型,教材把它放在正弦定理讲解完之后作为正弦定理的一个应用。对于已知角是直角或钝角,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已知角为锐角,会出现两解、一解和无解三种可能。尽管教材用几何意义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但学生要熟练掌握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各种分类的代数实质,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精选一道例题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18.
通过求已知特解的Riccati方程的通解使学生了解常微分方程历史,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9.
作辅助线是几何问题中常用的方法.很多学生在解题时感到作辅助线的难度大,常常不知如何着手.事实上,很多题目辅助线的作法往往隐含在某个条件中,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个条件,层层剖析,便能找出我们需要的辅助线.下面以一道习题为例,分析如何从条件出发作辅助线,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一、未教而已知:一个常见的现象 小学阶段中几何形体的课,如周长面积计算等内容,随着学生知识的迁移,或者在课前通过看书预习和其他渠道,经常有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了计算的公式和其他一些知识。面对这样的情况,常常引发我这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