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萍  罗江 《现代传播》2022,(12):154-160
通过对海外短视频平台YouTube、TikTok中典型的官方用户与普通用户短视频内容的评论大数据的分析,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成因,并提出短视频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新视角,即从对外传播到跨文化传播、从单打独斗到形成合力、从中国叙述到中国倾听、从文化输出到在地化传播。短视频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在于传者的塑造与传播,也在于受者的认知与接受,归根结底在于“自塑”与“他塑”之间的互动与博弈。短视频重塑国家形象,需要政府、主流媒体、互联网用户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国有传播机构生产的短视频、用户生成的短视频以及MCN机构生产的短视频,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国家形象传播的互动与合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4.
樊丽  王亚男 《中国出版》2023,(18):47-52
媒介技术不断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聚集的新空间,传统“地方感”逐渐式微,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众影像实践生成的“媒介地方感”正在形塑着新型人—地关系。地方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的有边界的物理环境,而是成为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体,个体将在地与在线的日常体验进行融合,基于交流分享而实现人与地方及他人的情感交往和互动,由此产生的媒介地方感更多元化、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通过分析媒介地方感在个体的具身参与和媒介实践相互交融中的生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新发现地方的价值,实现在以技术为中介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对地方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些年,少数民族文化依托短视频进行广泛传播,逐步形成独特文化景观。文章基于场景传播理论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文化类短视频传播现状。建构特色民族文化场景、搭建文化分享交互模式、呈现超日常视觉景观、形塑场景集体记忆路径的四维模式,正建构出三种场景创新传播策略:形塑固定时空场景、呈现特色时空场景、强化社交时空场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叙事学理论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选取YouTube平台中粉丝量最高的10位中国个人博主中播放量最高的30例视频为研究对象,分析视频中的个体叙事如何建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个体传播者于"无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海外社交媒体的个体影像叙事中美食及文化类题材最受海外民众欢迎,个体在讲述中国社会、文...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短视频平台发展提供了沃土.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短视频平台具有较高的用户黏度,甚至呈现出"成瘾"现象.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依附理论出发,对青年群体短视频成瘾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娱乐、信息和社交需求,也是造成其成瘾的关键因子.同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文章结合青年群体的特点,就如何助力青年群体戒除短视频之瘾,提出了平衡短视频与现实世界关系、重塑对短视频的认知和构建个体替代行为等三个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体育盛会,亦是一场形塑共同体的独特文化实践。东京奥运会在短视频平台中的传播可视为基于文化交流所完成的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本文以央视新闻和咪咕体育在抖音平台中的奥运短视频为媒介样本,对其进行质性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大众媒介以共性记忆的唤起、话语的强化以及情感的凝聚来实现个人和群体关于情感和意义的共享。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作品分析法,结合抖音APP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互动仪式的表现和影响,分析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中互动仪式链的建构,就如何制作更受人喜爱的文化类短视频为传播者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0.
曾娅洁 《传媒》2018,(13):84-86
民间草根性质的意见领袖出自普通网民群体,正逐渐以较为专业化的方式维系着与粉丝的日常互动.研究发现,微博草根意见领袖在主体身份、话语修辞及操作技术方面做了持续性的调适,以此形塑着话语监督和理性表达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民沟通,对其社会情绪的疏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草根意见领袖群体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不断协调其与其他主体的话语冲突,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1.
张硕  罗艳 《采.写.编》2021,(11):149-151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优化发展,短视频适应了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及参与式粉丝互动文化的狂欢,因此,短视频行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分析了《你好,李焕英》抖音短视频的内容特色,通过其内容主题、传播角度、视频形式等特点,探索了《你好,李焕英》利用抖音短视频宣传电影的策略.通过研究,旨在为如何利用短视频在事件营销传播中发挥作用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的建构需要有"自塑""他塑"和"合塑",三种之间的良性互动方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形象。然而多年来,由于中国媒体"落户"非洲的迟到以及对比在非西方宗主国媒体天然亲近力的缺失,在非话语权的不足导致中国形象很难在"自塑"上发挥作用,在"合塑"上力不从心。这样的局面致使中国长期以来在非往往是有所为而被误以为,国家形象建构历程一直处于探索和无法突破的状态。面对当前一些国际变局,中国在非话语传播,在非国家形象的建构,也迎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既与IP全产业链一体化的生产机制有关,也和文化消费者尤其是粉丝群体的"生产者式参与者"的介入有关.数之不尽的IP文化资源和跨媒介平台丰富了消费者的文本生产能力,呈现出复杂交错的文化认同、抵抗、协商与妥协.以往的原创与改编、创作和接受的关系结构已难以概括如今复杂的产业化运作流程.在全球创意经济时代来临之时,IP全产业链运营中特有的参与文化与文本生产/消费之间的形塑关系,也恰恰昭示着IP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动态过程及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新华社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由同一个团队运营,通过充实编发队伍、针对不同账号粉丝画像精准施策、短视频与直播两翼齐飞、加强议题设置、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增加与粉丝的互动等措施,有效提升新华社账号粉丝数量、爆款产品比例、互动活跃度、热点上榜频次等指数,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是网民集聚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主战场。做好这方面工作,必须认真探索新闻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5.
孟威 《青年记者》2021,(19):22-25
本文以新媒体为侧重,从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粉丝文化的形塑与演进,着重揭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媒体与粉丝之于粉丝文化的功能作用,二是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下的粉丝文化形塑,期冀深化对媒体文化功能及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关系和文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扶瑶  孟育耀 《传媒》2023,(2):78-80
当下短视频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中呈现出了新样态:平台形塑新场景、多元生产者重组知识图谱、基于用户需求的交互性动态。在“知识热”的背后亦隐藏着传播焦虑:“知识茧化”、内容同质、版权受侵等。本文针对知识直播面临的困境,提出回归“科技向善”理念、秉承“工匠精神”、完善版权立法等方面的建议,助力打造网络良性传播生态,促进短视频平台与知识传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一个成熟的粉丝社群呈现出等级森严的"多层金字塔"式结构,而成年女性粉丝则掌握着整个体系的核心话语权。在这一体系内,粉丝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涉及偶像认同、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的多维度交织的复杂过程。粉丝塑造着其所在的群体,同时也在群体中培育着新的自我。粉丝文化是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浪潮共同作用下的特殊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8.
初云玲 《传媒》2023,(8):54-56
媒介技术介入视频创作不仅赋予了用户参与互动的权利,还通过多种交互形式向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结合互动视频相关案例对互动视频的交互类型、交互效果与交互策略进行全面论述。研究表明,视频与互动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全新体验,并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体自我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及个体与媒介互动三种类型。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视频形式,互动视频未来还需在互动剧本、互动空间、交互设计等方面不断改进,从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9):44-57
聚焦农民工短视频社群建构与乡土记忆关系,探讨新媒介如何影响记忆生成与再现。以抖音"福建村"为个案,将其作为"网络中的田野"进行民族志考察,访谈代表性成员,并走进他们的线下生活,探寻短视频对"福建村"农民工乡土记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因技术赋能下的情感互需,抖音"福建村"以在线社群方式被建构。抖音"福建村"借用"地方",利用地方资源再生产创作短视频作品,使用仪式化直播进行展演,开展乡土记忆实践,依托地缘、血缘形成文化认同与共通交流内容,成员在互动与分享中让共有的乡土记忆得以生成。在城市文化、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博弈中,乡土记忆趋向融合与延续,并通过个体行为和互动行为再现。研究认为,新媒介的出现使得记忆场域不断拓宽,短视频平台独特的算法推送机制为拥有共同乡土记忆的网络社群形成助力,生成了介于绝对领导与人人平等间的记忆场域。相比于媒介产生的明显界线,记忆本身也具有排他性,对拥有共同记忆社群外的人设限,即使外人有类似经历也难以走进社群开展记忆活动。此外,记忆并非被动的,在媒介与人的双向交互下,它愈发具有反作用于现实活动的力量。同时,立足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文章在记忆研究主体性回归和对记忆理论中国化做出一定尝试。  相似文献   

20.
孙信茹  甘庆超 《当代传播》2021,(3):79-82,85
网络直播开创了全新的观看模式,粉丝不仅"看"主播,还十分注重主播对自己的反观,进而形成一种对视的观看行为.本文分析对视中观看和反观的具体表征及其塑造出的新的情感互动方式,研究发现观看和反观共同作用,不仅确立了粉丝的话语权力,还将粉丝和主播分别构造为满载欲望和完美"他者"的角色,这也使得网络直播中的粉丝观看不仅追求视觉感官享受和本能欲望的释放,更追求一种需求互惠的满足.对视不仅形塑了观看行为的实践过程与主客关系,还催生了新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